导致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和病因有哪些
胰岛素,这一由人体β细胞释放的降血糖激素,是我们体内血糖平衡的关键。当我们的身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时,血糖的控制便会出现问题。这种抵抗并非单一现象,而是涉及到体内多个组织,特别是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的功能产生了抵抗。特别是在2型糖尿病中,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占比高达90%,被视为该疾病的主要发病因素。
对于这一复杂的病理现象,学者们的观点趋于一致,认为胰岛素抵抗可能是原发性的,但也可能与分泌障碍同时存在。这一过程分为三期,每一期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在第一期,虽然存在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但血浆葡萄糖水平保持正常。血糖处于正常状态,但血脂已经出现异常。这意味着身体的预警系统正在尝试通过提高胰岛素水平来应对胰岛素抵抗。
进入第二期,抵抗进一步加重,尽管胰岛素水平升高,但受体对胰岛素的反应越来越不敏感。这导致餐后血糖升高,空腹血糖虽然正常,但餐后血糖的波动已经显示出问题的严重性。
到了第三期,抵抗仍然存在,但胰岛素分泌开始下降,导致空腹高血糖症的出现。无论是餐后还是空腹,血糖水平都高于正常范围。这表明β细胞的功能已经开始衰退,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满足身体的需求。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胰岛素抵抗呢?研究指出,“氧化应激”是背后的机制。新诊断且未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表现出更高的氧化应激程度,这表明氧化应激与胰岛素抵抗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于那些具有胰岛素抵抗易感体质的人群,补充抗氧化膳食营养素如虾青素等,可能有助于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
与1型糖尿病不同,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之前往往已经存在并发症。这意味着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不仅需要针对病因改善胰岛素抵抗,还需要保护β细胞功能,预防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胰岛素增敏剂的出现为这一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这类药物可以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自身的胰岛素得以充分发挥作用,从而达到稳定控制血糖的目的。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防治。了解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制,采取有效的药物治疗措施,特别是使用胰岛素增敏剂,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