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扩张型心肌病是怎么引起的
一、病因探索
大部分病例的病因仍然笼罩在迷雾之中,可能涉及到遗传、中毒、代谢异常如肉毒杆菌碱缺乏,以及营养障碍如硒缺乏等多种因素。近年来,亚临床或隐匿性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持续感染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些病毒在人体内继续复制,引发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从而触发扩张性心肌病(DCM)。
在DCM的病因分析中,不明原因的病例占据了47%的比例,而心肌炎、冠状动脉疾病等其他因素则占据了剩下的部分。特别是在儿童群体中,心肌炎的比例在2%-15%之间,病因不明的病例则占据了85%-90%。对于DCM患者,通过PCR柯萨奇B组病毒RNA检测、电镜下观察病毒样颗粒等方法,可以在其心肌中检测到病毒的存在。
家族性DCM的报道也日渐增多,占DCM的20%-30%,主要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除此之外,还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联遗传和线粒体遗传等多种形式。目前,已经确定了6个与常染色体遗传DCM相关的基因位点。性联遗传DCM中,Duchenne和Becker肌营养不良、Barth综合征等已经被标记出两个基因位点。
一些研究将HLA-DR4及HLA-DQB1视为DCM的易感遗传标志。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可能也是DCM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体液和细胞免疫系统对心肌细胞的免疫反应,产生各种抗心肌蛋白抗体。
二、发病机制详解
病毒性心肌炎是DCM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病毒的持续感染可能导致心肌纤维溶解、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病毒还可能介导免疫损伤,在病毒诱导下形成自身免疫反应,造成心肌组织损伤。DCM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出现异常,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抑制T细胞、各种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许多研究表明,心肌组织中出现各种抗原和相应的抗心肌抗体。这些抗体可能干扰受体的正常调节功能,对心肌组织的病理变化和心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遗传因素也是DCM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家族性DCM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病例较多,但也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及X连锁遗传的情况。在家族连锁分析中,约有20%的一级亲属也会出现DCM的迹象。大多数家族性病例中,男性患者居多。
病理变化概述
病理表现主要为心腔扩张,尤其是左心室腔扩张,可能伴随附壁血栓形成。组织学上表现为非特异性变化,主要是心肌细胞肥大、变性和纤维组织增生。由于心肌病变和纤维组织增生,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出血量减少,放松期残余血液增加,导致肺循环和身体循环充血。心肌纤维化可能涉及起搏点和传导系统,导致各种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