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损伤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血管损伤的早期临床表现,涵盖了出血、休克、血肿以及远端肢体缺血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标志着病情的严重性和紧急。锐性损伤引发的出血,若血液从伤口以喷射或搏动的方式流出,呈现鲜红色,那么这很可能是动脉损伤的标志。而对于深红色的血液流出,则可能表示静脉损伤。
当提及高速或金属碎片对骨骼的撞击,尽管体表伤口可能很小,但内部损伤却可能广泛且严重。四肢的负重骨如股骨和胫骨在受到强烈撞击时,也可能引发严重的血管损伤。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伤口出血自行停止,血管损伤仍可能是间歇性的,并不会自然停止。血栓的阻塞和断裂的血管都可能造成再次出血。
休克是血管损伤的另一种严重表现。无论是开放性还是闭合性损伤,无论是钝性还是锐性损伤,都可能引发失血性休克。对于开放性损伤,失血量可以粗略估计,而闭合性损伤的失血量则难以预测。大血管的完全或部分断裂可能导致现场死亡,而小部分凝血块阻塞的患者则有机会得到治疗。
血管损伤后的出血还可能形成血肿。这些血肿可能流向组织间隙,表现为张力高、坚实、边缘不清等特点。如果血肿与血管裂孔沟通,还可能形成交通性血肿,具有膨胀性和搏动性。这是诊断钝性血管损伤的重要体征。
远端肢体的缺血表现也是血管损伤的重要症状。动脉断裂或内膜损伤可能导致肢体远端的明显缺血,表现为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远端肢体缺血疼痛、皮肤苍白温度降低、感觉麻木以及肢体运动神经功能丧失等症状。
在诊断血管损伤时,要特别警惕合并伤的存在。当发生喷射或搏动性出血、巨大或进行性增大的血肿、原因不明的休克、钝性损伤后的远端血供障碍以及沿血管及其附近部位的骨折和关节损伤时,都应怀疑有血管损伤的可能,并及时进行血管探查。
血管损伤是一种病情紧急、危重的病症。其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出血、休克、血肿和远端肢体缺血等。对于这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此过程中,医生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敏锐的观察力,以确保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