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原因及机制是什么
深入解读新生儿溶血病:成因与机制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新生儿溶血病这一母婴血型不合引发的免疫性病症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尽管其在所有疾病中的占比并不大,但其对于新生儿及其家庭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新生儿溶血病的成因与机制。
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因母婴血型不合引发的同族免疫性溶血病。人类的血型系统众多,其中ABO和Rh血型系统的母婴不合是导致溶血病的主要原因,而其他如MNS、Kell、Duffy、Kidd等血型系统引发的溶血病则较为罕见。
那么,新生儿溶血病的病因究竟是什么呢?
主要是母婴血型不合。当母亲的血型与胎儿(或婴儿)的血型不一致时,如Rh血型不合或ABO血型不合,就会引起同族免疫性溶血病。其中,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病在我国发病率较低。通常是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从第二个孩子开始发病。但如果Rh阴性母亲在第一胎前接受过Rh阳性输血,第一胎也可能发病。
更为常见的是ABO血型不合。最常见的情况是母亲为O型,胎儿(或婴儿)为A型或B型。第一胎孩子也可能发病,分娩次数越多,发病率越高,病情一次比一次严重。
在发病机制方面,父亲遗传的显性抗原可能是母亲所缺乏的。胎儿的血液因某种原因进入母亲体内,母亲会产生相应的抗原IgM抗体。当胎儿血液再次进入母亲时,会引发次发免疫反应,产生大量的抗体IgG。只要这些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就会导致胎儿和新生儿溶血。
对于Rh血型不合的溶血病,由于母亲第一次免疫反应产生的IgM抗体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虚弱并无法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因此第一胎通常处于第一次免疫反应的潜伏阶段。但当母亲再次怀孕时,免疫反应快速增强,所以第二胎常常发病。如果母亲在出生前已经对Rh系统过敏,那么第一胎也可能发病,这就是所谓的“祖母理论”。
对于ABO血型不溶性血病,多数情况是母亲O型,胎儿A型或B型;少数情况是母亲A型或B型,胎儿则是对应的血型。因为A或B母亲的自然抵抗A或抗B抗体主要是不能通过胎盘的IgM,所以ABO溶血病主要见于O型母亲和A或B型胎儿。
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因母婴血型不合引发的免疫性疾病。如果你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任何疑问,建议去医院进行检查以确定身体状况。早发现、早治疗是避免病情加重的关键。如有疑问,欢迎咨询我们的在线专家,他们将为你提供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