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患者的早期降压治疗
脑出血与血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一旦患者步入脑出血的境地,血压的稳定成为治疗的关键所在。若血压持续攀升,无疑会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为治疗带来重重困难。下面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脑出血患者早期降压的原则。
降压治疗的指征需要被精准掌握。通常情况下,当收缩血压超过24-26.66kPa(即180~200mmHg)时,为了防止进一步的出血,适当降低血压是必要的。对于脉压过大的患者,降压治疗应谨慎进行。
血压的控制需要保持稳定。在24小时内,血压峰值与谷值的平衡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避免血压波动对血管壁的损害,还能防止因低血压导致的脑灌注不足。降压治疗并不追求快速降压效果,避免反复、大量甚至联合使用各类强降压药物。如利舍平(利血平)和硫酸镁等药物是常见的选择,但强烈扩张血管的药物应慎用或不用。当患者对降压反应不敏感时,需警惕是否由颅内高压导致的血压增高。
在降压过程中,不宜过于急躁。更为稳妥的方法是在一段时间内逐渐将血压降至上述水平或略高,并确保无脑缺血症状。大多数专家认为,血压应稳定在略高于患者原有水平为佳,约为20-21.33/12~13.33kPa(即150~160/90~100mmHg)。
在使用脱水和利尿剂治疗颅内压和脑水肿时,需密切观察血压、周围循环、水和电解质的平衡。特别是呋塞米(快速尿液)作为脱水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大剂量使用时需重视其引起的血压下降、血容量减少以及水和电解质紊乱等问题。
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预防脑疝形成的重点。脑出血后,脑水肿逐渐加重,通常6小时后开始出现,3-4天内达到峰值。控制脑水肿和颅内高压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脱水剂的使用应根据颅内压的增加程度、心脏和肾功能的全身情况来考量。当病情严重时,应交替使用多种脱水剂。
关于止血药物的应用,目前观点不一。各种止血药物主要能防止脑实质性毛细血管出血或出血,但对于动脉破裂引起的出血作用并不明确。
了解这些脑出血患者早期降压治疗原则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各种疾病的预防工作,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应密切关注身体变化,防止疾病的发生。若出现头晕等症状,应及时测量血压,以防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