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结肠狭窄和闭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病因探讨
在胚胎期的神奇之旅中,肠道的演变堪称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Tandier理论描述了一种情境,即在胚胎发育的五周前,消化管腔被完整的肠道上皮细胞覆盖。此后,随着上皮细胞的迅猛增长,肠腔被这些细胞所阻塞,这一时期被称为实质期。随后,气泡的出现和囊肿间隙的形成使得肠道连接变得复杂。当胚胎达到12周时,肠腔再次连接。若在此过程中,间隙连接不完全,便会导致锁定或狭窄现象。尽管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近年来也遭遇了一些挑战,如Ⅲ型小肠或结肠闭锁便无法完全由Tandler学说解释。
除此之外,肠系膜血管分支的畸形或闭塞、胎儿腹腔感染如胎便性腹膜炎等,也可能导致结肠闭锁和狭窄。Louw在深入研究结肠闭锁的病因后,通过1955年的胎儿狗实验发现,结扎胎儿小肠系膜的血管会引发小肠闭锁,且这种小肠系膜存在缺陷。他推测胃肠闭锁可能是胚胎期肠系膜受损后堵塞所引起的,这些损伤可能源于肠扭转、肠旋转不良、内疝或血管畸形。Abram等人(1968)在羊胎实验中也验证了这一点,撕裂羊胎肠系膜几乎百分之百地导致了Ⅰ、Ⅱ或Ⅲ型肠闭锁。
二、发病机制详解
结肠闭锁和狭窄的发病机制与小肠闭锁有着密切的相似性。根据闭锁的程度和形态的不同,可分为三型:
Ⅰ型隔膜闭锁,肠腔被膜状隔所封闭,膜状隔将结肠腔分隔为两部分,不相通;或者隔膜中央有一个小孔,形成结肠狭窄。
Ⅱ型条索形闭锁,肠系膜完整,肠管的远近盲端通过纤维索带连接。
Ⅲ型肠系膜缺损,肠管远、近端为分离之盲端,肠系膜亦有V字型缺损。
结肠闭锁和狭窄多发生在上升和横结肠部位,其中Ⅲ型大多数发生在脾曲以远的肠闭锁和狭窄。Ⅰ型和Ⅱ型则更为常见。闭锁近端的肠管明显扩张、肥大,蠕动功能减弱;而远端肠管则萎缩、缩小、变薄,肠腔内有白色硬粘液。若回盲瓣完整且闭锁远离结肠肝曲,则会形成盲环。这一区域内的肠管高度扩张,肠壁薄弱、缺血、甚至可能出现坏死和穿孔。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结肠闭锁和狭窄发生在妊娠晚期,约有10%~20%的结肠闭锁儿童在出生后不久就可以排出胎便。结肠闭锁还常常伴随着骨骼畸形、眼心血管畸形、腹裂、脐膨出、先天性巨结肠、十二指肠及小肠闭锁等并发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