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医保局联合相关部门,针对药品价格虚高及资金套取问题展开专项调查行动。这一行动发现,一些药品生产企业在规避“两票制”政策监管过程中,通过与下游代理商相互串通,对特定药品采取虚高价格采购原料药的方式套现。涉及金额巨大,其中部分资金甚至用于行贿医务工作人员。据《工人日报》报道,这一事件令人震惊。
这些药品生产企业采取的手段极为狡猾。通过与代理商签订合作协议,在原料药采购环节增设所谓的“经销商”,这个中间商从正常渠道购进原料药后,将其价格提高数倍甚至十数倍再销售给药品生产企业。此后,药品生产企业以“原料药涨价、生产成本高”的名义,将虚高的价格进一步传导至出厂和挂网价格。这样一来,外人很难从发票和财务报表中看出猫腻。
目前,涉案企业已经开始对涉案药品进行价格整改,平均降幅超过50%,部分药品已被停止采购。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有了这样的进展,但仍然需要警惕其他形式的变通手段。例如,一些医疗机构因药品集采价格过低而采购非中选药品或替代药品,或者诱导患者到指定药店购药等。这些做法虽然零星出现,但在一些地方几乎已成为普遍现象。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警惕。为何尽管付出了巨大努力,一些药品价格仍然居高不下?原料药价格上涨是否真实的市场表现,还是仅仅是推高药品出厂价的借口?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和思考。整治药价虚高和打击医药商业贿赂的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的一些新漏洞也需要我们着重防范。只有严密封堵这些漏洞,才能确保相关改革和整治措施取得预期效果,让患者能够持续获得优质价廉的药品。我们也应该加强对药品市场的监管力度,让药品价格回归合理水平,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提供更好的保障。
这些药品生产企业的行为已经严重破坏了市场规则,威胁到了患者的利益。我们必须保持警惕,持续加强监管力度,确保药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患者真正受益,让医药市场回归公平竞争、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