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法治疗小儿羸瘦症
针对“超薄型”的瘦弱儿童的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原因。这些儿童大多因为三种原因而显得瘦弱:
是营养型消瘦。从婴儿期的长期缺奶,过早以米糕或粥为主食,到孕妇营养不良导致的初生儿体重不足,都可能使孩子体质瘦弱。
疾病型消瘦也不容忽视。孩子反复感冒、哮喘、慢性肠炎等疾病,会影响其消化能力,导致营养吸收不足而日渐消瘦。
不良环境也会导致孩子瘦弱。缺乏护理照料、少接触太阳和新鲜空气等环境因素,都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
对于这些瘦弱儿童,我们需要对症治疗,尤其重要的是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粗食、杂食、荤素搭配、不挑食,这样才能确保孩子的膳食营养平衡。因为不同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素,合理的饮食可以防治孩子过胖或消瘦。只要家长耐心调养,孩子的体质一定会有所改善。
接下来,我们从中医学的角度来小儿羸瘦症的治疗。
小儿羸瘦症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先天禀赋不足、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气血耗伤等。其主要病机在于脾肾。中医儿科学将其分为两类:
一是脾虚羸瘦。由于小儿脾胃嫩弱,喂养不当或久病影响,导致食欲不佳,甚至厌食。这会影响气血生化,使肌肤失养,逐渐变得羸瘦。治疗时应补益脾胃,可尝试小儿健脾丸。
二是肾虚羸瘦。因小儿先天胎原不足或母体在妊娠期失于调摄,导致精血受损,出生后形体羸瘦。治疗时需补肾益精。河车大造丸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剂。
如果孩子脾肾阳虚,出现身瘦、神疲、肢冷等症状,治疗时要温补脾肾,可选用金匮肾气丸。
有些家长误以为给孩子多吃高级营养品如雪耳、燕窝、洋参、鹿茸等就能改善体质,但实际上这并没有科学依据。据调查,我国幼儿半数以上患有贫血、缺钙、缺乏维生素等营养不良症,这主要与不科学的喂养方式有关。普及科学育儿常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育儿知识,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