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终结结核病还有多远?
提到结核病,许多人可能以为这种古老的疾病已经被消灭。事实恰恰相反,结核病从未远离人类社会,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中国,结核病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结核病也被称为“白色瘟疫”或“痨病”。这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疾病,可以侵害人体的各种器官,以肺结核最为常见。历史上一度,肺结核曾是西方国家的“死亡之首”,在中国也有“十痨九死”的恐怖说法。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结核病的认知逐渐深入。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于1882年宣布发现了结核病的致病菌,这标志着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曙光来临。随后,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抗结核特效药物如链霉素、异烟肼和利福平等,彻底扭转了“十痨九死”的历史。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全球人口流动增加、耐药菌株的出现以及艾滋病的流行等因素,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再度兴起。世界卫生组织曾宣布结核病进入“紧急状态”。尽管全球结核病防治工作已挽救了约7万人的生命,但每年仍有大量新发病例和死亡。在中国,尽管结核病防控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形势依然严峻。
为了控制并最终消灭结核病,全球都在努力。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终止结核病策略”,并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到2035年,与2015年相比,结核病发病率减少90%,死亡数减少95%。终结结核病的流行并非易事,它需要全球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针对终结结核病的难点,李亮副主任为我们深入。他表示,要想终止结核病流行,我们需要好的疫苗、新型诊断工具和有效的临床药物。在疫苗方面,目前主要依赖的卡介苗对预防儿童重症结核病有效,但对预防成人肺结核的效果有限。全球正在加速研发新型结核疫苗,部分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在新型诊断工具方面,传统的结核病诊断方法存在诊断时间长、检出率低的局限。好的诊断工具应该能够在疾病早期或无症状时期就发现结核病。近年来,结核病的检测方法取得了一些进展,如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使新的诊断工具更敏感、更方便、更高效。这些新型工具的价格较高,尚未在所有医疗机构普及。
在临床药物方面,抗结核药物基本还停留在几十年前,近半个世纪仅研发了3款新药。结核病菌不断更新换代,但药物研发进展缓慢。近年来,我国在防治结核病上的投入越来越多,很多新药项目也进入临床阶段。新药的研发需要国际合作和大量资源的投入。
全社会共同行动,共筑结核病防线
中国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将其纳入健康中国战略之中。为了提升防治水平,我们积极开展多部门合作,并号召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推广新的诊断技术、治疗方案和管理工具。近期,国家层面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一系列相关工作。
新冠疫情的爆发让人们更加重视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人们在防控新冠中形成的良好卫生习惯,比如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和注意咳嗽礼仪等,对于预防结核病同样具有积极意义。”李亮表示。我国近年来报告的结核病患者数量大幅减少,这并非患者突然减少,而是未确诊和未治疗的结核病患者数量可能有所增加,从而可能导致更多的社区传播感染。
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是保护易感人群、遏制疾病传播的关键。结核病的防控难点在于其发病隐匿,潜伏时间长短不一,这给防控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此,我们需要从被动发现转向主动出击,积极开展健康查体,以发现更多潜伏的结核病患者。我国人口众多,全员筛查难以实现,但可以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艾滋病患者以及做过移植手术的患者等。
尽管结核病提倡非住院治疗,但隔离治疗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如果隔离不到位,传染病患者容易扩大传播。我们需要进一步做好结核病患者的隔离治疗工作,减少疾病扩散的风险。李亮强调,结核病患者的管理十分重要。结核分枝杆菌容易耐药,只有合理规律用药才能有效杀灭结核菌。私自停药或间断用药不仅会导致治疗失败、复发,还可能产生耐药现象。普通结核病通常6个月可治愈,但如果发展为耐药结核病,治疗时间将延长(一般需要1824个月),治疗难度和费用也将大大增加,而且治愈率较低。更重要的是,耐药结核一旦传染给他人,被感染者发病后也会是耐药结核病。
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群防群控的局面,加强对结核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结核病的认知和自我防护能力。应加大投入,完善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提高诊疗水平,确保患者得到规范、有效的治疗。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筑起结核病防治的坚实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