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步态不稳,脑瘤有6大警讯 提早发现治疗是关键!
关于脑瘤,常常让人闻之色变。尤其是在脑袋里长出的脑瘤,每当遇到这样的病患,人们的反应不尽相同,但内心的恐惧感是普遍存在的,担心会不会出现残废甚至死亡。一些人选择逃避,放弃治疗。我希望能让大家正确认识了这类疾病,以期达到早期诊断,完整治疗,避免遗憾的目的。
那么,什么是脑瘤呢?
脑瘤是脑组织细胞发生不正常的分裂、增殖所形成的瘤块。这些瘤块占据脑部有限的空间或侵犯正常脑组织,无论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只要生长到一定大小,便会压迫到脑部的重要区域,导致神经功能的异常,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影响。脑瘤的名称是根据其生长位置和肿瘤细胞组织来命名的。
至于脑瘤的致病因子,目前仍然不清楚。可能与遗传、环境、物理、化学或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有些从事特定工作的人群,如加油站工人、橡胶工厂员工、药厂员工、化学药剂、防腐剂处理人员等,有较高机会罹患脑瘤。虽然遗传因素和病毒在脑瘤中的角色仍在研究之中,但临床上常被患者询问的头部外伤与脑瘤并无直接关系。
大多数脑瘤患者都无法明确找出致病因子,或许这类疾病是由多个因子共同造成的。我们对致病因素的了解越多,就越可能找到更多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可以确定的是,脑瘤不具有传染性。脑瘤可以发生在各个年龄层,但更容易发生在3-12岁的儿童和40-70岁的成人身上。
当我们谈到脑瘤的警讯症状时,及早发现和治疗是关键!脑瘤的症状取决于肿块的大小、位置和分布形态。初期肿块效应不明显时,可能只是偶尔头痛,或是根据影响的区块导致偶发性的神经症状。但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加或对其周围组织的侵犯,这些症状可能会从偶尔发生转变为持续出现,包括视力听力受损、肢体无力、麻痹、行动笨拙、步态不稳、脸部肌肉无力或口齿不清等。
脑瘤的发生率在世界各国统计中约为每十万人口中有4-5个病例。台湾原发性脑瘤的个案数每年约为1800至2000例,其中约有一千四百例死亡。随着癌症患者的增加,转移性脑瘤也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发生率约为原发性脑瘤的十倍。以台湾两千三百万人口计算,每年会有约1000至2000例新的脑瘤病例发生。
常见的脑瘤中,「多形性神经胶母细胞瘤」最为常见,约占38.2%。还有「脑膜瘤」约占13.4%,以及「转移性脑瘤」也就是癌症扩散到脑组织约占10.6%。根据来源,脑瘤可分为原发性脑瘤和转移性脑瘤。原发性脑瘤中以神经胶瘤最为常见,约占近半数(43.9%)的数量。而神经胶瘤几乎都是恶性的,尤其好发于成人的神经胶母细胞瘤以及小孩的髓芽细胞瘤,其恶性程度特别高。脑膜瘤则占17.2%,较常发生在妇女身上且绝大部分属于良性。还有脑下腺瘤、神经瘤等类型。而转移性脑瘤则是指由脑部以外的癌细胞转移而来约占10%,大多来自肺癌、乳癌等。这些都是一般所说的第四期癌症。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对脑瘤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面对这样的疾病时也能更加从容和理智。早期诊断、完整治疗才是避免遗憾的关键!脑瘤疾病:警讯、诊断、治疗与预后
脑瘤,这一疾病名称足以让人心生恐惧。了解它的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预后情况,是面对这一挑战的关键。
脑瘤引发的警讯多种多样。头痛、步态不稳,甚至是癫痫,都可能是脑瘤在作祟。长在额叶的肿瘤,还可能引发人格和行为异常,这些症状有时会被误认为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对于这些疑似症状,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诊断是战胜脑瘤的第一步。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病史、家族史,结合完整的神经学检查,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病灶的位置和可能性。颅骨X光检查、电脑断层扫描(CT)、磁振造影(MRI)等影像检查手段,能够进一步确认病情,为治疗提供关键信息。
治疗脑瘤,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包括肿瘤的大小、病理形态、位置,以及病人的年龄和健康状况。无论良性还是恶性,有症状的肿瘤都需要接受治疗,以解除神经功能异常和进行后续辅助治疗。开颅手术是最常用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可以取得组织病理,直接移除肿瘤,达到神经减压和控制脑水肿的效果。放疗和立体定位放射线手术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预后是每一位患者和家属都关心的问题。良性肿瘤如果能全部切除,预后最好;不能全部切除的,预后稍差。恶性肿瘤的预后与能否进行大范围切除以及对放化疗的反应有关。神经功能障碍是否能恢复,取决于脑部是否受到严重损害。早期诊断、完整治疗是控制疾病的关键。
现在的开颅手术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庞大、耗时长、恢复慢,高端显微技术、术中导航仪、脑内视镜等工具,可以使脑瘤手术更加微创,提高全切除率,降低神经损伤,减少失血量,缩短手术时间,让患者更快恢复。
脑瘤是一种需要警惕的疾病。我们不仅要了解它的症状,还要了解它的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预后情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这一挑战时更加从容,更好地与医生合作,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早期诊断、完整治疗是控制脑瘤的关键。如果您有任何疑虑,请及时就医,切勿惊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