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最新发现:肠道菌群调整能改善自闭症
【背景】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影响社交交流和行为的神经发育障碍,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病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了肠道菌群在此病症中的重要作用。我国的陆军军医大学专家们为此展开了深入研究,力图揭开其中的奥秘。
【研究之光】
陆军军医大学的研究团队,在《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指出,通过调整肠道微生物群,可以有效改善自闭症患者的行为和胃肠道症状。这一发现为我们理解自闭症这一复杂疾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治疗策略。
【临床试验之旅】
自闭症患者的生活中常常伴随着一系列的胃肠道症状,如腹痛、腹泻、便秘等。这些症状与自闭症的严重程度息息相关,促使科学家们去肠道微生物群与自闭症之间的可能联系。随着“微生物-肠-脑轴”(MGBA)概念的提出,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可以影响机体。机体则通过神经、免疫和内分泌通路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平衡,以适应环境变化并维持微生态平衡。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研究团队选取了40名年龄在3至17岁之间,被诊断为自闭症并伴有胃肠道症状的患儿作为试验组。还选取了16名年龄、性别相匹配,没有胃肠道疾病的发育正常抽动症患儿作为对照组。所有参与者都接受了为期4周的肠道菌群调整治疗,随后进行了为期8周的观察,以评估改善效果。
【成果显现】
经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试验和观察,研究团队获得了振奋人心的结果:
一、自闭症患儿的肠道不良反应明显减轻。从治疗第4周开始,自闭症患儿的肠道不良反应总体下降了约35%,并且在接下来的8周中持续呈现这种趋势。这一成果在记录患儿排泄物的变化时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
二、自闭症患儿的症状明显改善。在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量表)、卡氏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量表)以及社交反应量表(SRS量表)的评分中,自闭症患儿的情绪、行为、语言症状以及核心症状都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一结果也得到了父母焦虑程度评估量表的验证,显示治疗后患儿的改善得到了家属的认可。
三、自闭症患儿的神经递质水平得到了改善。例如,5-羟色胺、γ-氨基丁酸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与患儿自闭症症状的改善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
研究还发现,自闭症患儿和对照组患儿之间的肠道菌群存在显著差异。自闭症患儿的肠道中某些细菌如克里斯滕森菌、疣微菌等水平较高,而对照组患儿则主要是消化链球菌、罗姆布茨菌等占据优势。这为我们进一步理解自闭症的病因和寻找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线索。
【总结】
通过调整肠道微生物群,我们有望为自闭症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这一研究领域仍然充满挑战和未知,但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将会找到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为自闭症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自闭症(ASD)患儿的肠道菌群变化与其症状改善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患儿的肠道菌群虽然整体结构没有显著变化,但其菌群的多样性(即丰度)却呈现出一定的变化。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真杆菌(Eubacterium)的丰度变化。随着自闭症患儿胃肠道功能改善(通过GSRS量表评估),真杆菌的丰度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这一发现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真杆菌可能通过调整肠道菌群,对改善自闭症患儿的症状和肠道问题起到关键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真杆菌丰度的变化与重要神经递质GABA(γ-氨基丁酸)的水平变化密切相关。这表明真杆菌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GABA的水平,进而对自闭症的各种临床结果产生影响。这一发现为我们理解自闭症及其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视角。
我们的研究团队认为,真杆菌是调整肠道菌群以改善自闭症患儿症状和肠道问题的重要菌群之一。特别是其中的产粪甾醇真杆菌(Eubacterium coprostanoligenes)的丰度变化,可能成为治疗自闭症的新靶点。
我们的研究不仅证实了这一点,而且通过临床试验发现,针对中国儿童肠道菌群的特性进行的治疗方案,相比国外同类产品,更适合中国儿童的体质。这一成果对于开发针对自闭症的新治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Li N, Chen H, Cheng Y 等人进行的开放性研究表明,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可通过改善肠道微生物群缓解胃肠道和自闭症症状(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 2021)。他们的研究为我们理解自闭症及其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他们的研究也为我们开发新的治疗手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