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错误五大迷思
糖尿病,这个无声的健康杀手,每日迫使206人就医,25人因之丧命,已然成为威胁国人健康的一大隐患。对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人们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迷思和误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糖尿病的五大常见迷思,以更全面、更真实的视角审视它。
迷思一:胰岛素用量的增加即意味着糖尿病的恶化。
真相并非如此。糖尿病的严重性并非单纯以胰岛素用量的增减来衡量。真正重要的是并发症的风险。糖尿病的治疗终极目标在于避免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当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或增加胰岛素的用量,只要其血糖和糖化血色素能够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且未出现并发症,那么病情的控制就是良好的。
许惠恒理事长解释道,胰岛素治疗是为了模拟正常人的胰脏分泌胰岛素的情况。每个人的胰岛素分泌能力、敏感度以及生活方式都不同,注射胰岛素的次数也会因人而异。
迷思二:如果糖尿病人的胰脏还能产生胰岛素,他就不需要用胰岛素治疗。
真相是,是否需要胰岛素治疗,主要取决于血糖超标的程度。起始胰岛素治疗的时机是因人而异的。决定是否需要使用胰岛素,医师会考虑患者的血糖值和糖化血色素超标的程度。因为注射胰岛素能够使糖化血色素大幅度降低,且没有最高剂量的限制。当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功效无法充分发挥时,为了控制好血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医师可能会建议注射胰岛素。
迷思三:吃药控制血糖比较安全,最好不要打针。
真相是,注射胰岛素也是控制血糖的有效方式。所有的药物,包括胰岛素,都有临床研究表明其药效和安全性。对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只要他们拥有正确的卫生观念,理解胰岛素疗法的剂量调整,那么使用胰岛素也可以是安全的。
迷思四:需要开始打胰岛素时,意味着病情很严重。
真相是,注射胰岛素并不代表病情严重,而是适当的治疗方式。许多患者不清楚,胰岛素本身就是身体的一部分,是体内的荷尔蒙。当身体无法制造足够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时,“缺什么,补什么”,直接补充胰岛素或刺激身体分泌胰岛素,才能控制好血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迷思五:打胰岛素会导致失明、洗肾等严重后果。
真相恰恰相反。许多患者因为误解,一听到需要打胰岛素就心生恐惧,能拖则拖,但这样只会让并发症悄悄侵袭。其实,糖尿病的并发症与血糖的控制情况息息相关,而胰岛素治疗是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手段,而非导致合并症的原因。
由网友『温柔诱惑人心』投递,旨在通过分享信息帮助更多人正确认知糖尿病,避免误区。同时提醒读者,任何医疗决策都应基于专业医师的建议和诊断,切勿因误解而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