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助力科学数据安全,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

健康知识 2025-04-20 12:03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为了响应国家对于数据开放共享与生物安全保护协同发展的号召,一场由众多顶尖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主办的研讨会于北京盛大召开。此次研讨会旨在生物领域数据安全管理与跨领域互联互通实践,以及如何更好地为国家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提供支撑。

会议吸引了众多领导和行业专家的关注。科技部基础司的李华处长、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的王瑞丹主任等重量级嘉宾悉数出席,共同在新时代背景下生物领域数据安全管理的发展路径。会上,微生物学领域的权威专家们汇聚一堂,就如何建立微生物大数据应用的互联互通合作协调机制进行深入研讨。

会议的重头戏之一是发布国内首个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隐私平台。这个平台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联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以及绿盟科技集团共同打造。针对高致病性病原菌及新冠病毒等关键数据,该平台采用了前沿的隐私计算方案,确保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前提下进行分析和共享。该平台使用了基于国产可信硬件的隐私计算技术,能在保障数据隐私的前提下进行序列分析。这一创新技术意味着基因序列等数据在加密状态下即可进行分析,大大提升了数据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主任马俊才详细解读了会议背景及合作机制的核心技术。他强调,生物安全大数据互联互通的合作机制的关键在于数据的可用性和隐私保护技术,特别是“可用不可见”、隐私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这些技术共同构成了解决数据安全、数据确权等问题的关键解决方案。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的副所长魏凯分享了国家数据战略建设的演变和对数据要素期的新理解。他详细解读了数据基础制度的四大支柱“数据产权制度”、“流通和交易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治理制度”,旨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周园春介绍了科学数据区块链引擎的研发情况。他表示,这一基础设施平台已在科学研究领域得到应用,并能够有效助力科学研究发展。绿盟科技集团首席创新官刘文懋详细阐述了隐私计算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他提到,隐私计算技术包括联邦学习、安全多方计算和可信执行环境等多个方面,已经在医疗、科学研究等领域有了成功案例。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副主任吴林寰详细介绍了生物安全的国内外发展态势及国家战略意义。他强调全球生物势严峻,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生物安全挑战。此次研讨会不仅为专家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也为推动生物领域数据安全管理与跨领域互联互通实践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会者纷纷表示,未来将继续努力,为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开放共享、推动国家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做出更大贡献。重大传染病防控在生物安全管理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由于生物安全数据管理的复杂性,相关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难以实现共享与流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联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绿盟科技等机构共同开发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隐私计算平台。该平台创新性地将区块链技术与隐私计算相结合,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数据的可信流转。这无疑为科学数据更好地支撑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也是国家生物安全大数据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在这个数据驱动的时代,数据被视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正如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副主任吴林寰所言:“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数据的价值已经日益凸显,被视为“新黄金”、“新石油”。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已明确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而国家数据局的组建更是为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国家数据局的成立将更有效地调动各方资源,全面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步伐。

数字中国建设的过程中,网络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网络攻击和数据安全威胁多变且复杂,构建一个可信可控的网络和数据安全综合防控体系至关重要。绿盟科技作为网络安全领域的专家,将秉承“巨人背后的专家”之使命,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等展开紧密合作。通过合作创新、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共同为维护国家生物安全、疾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并为数字中国建设构建坚实的数字安全屏障。

各方将携手努力,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数据安全为保障,共同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步伐,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