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代表委员谈履
拓展乡亲们的增收致富路径
本报记者 徐驭尧 胡婧怡
在春意盎然的两会前夕,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杨树房街道战家村的党总支书记张德斌代表已踏上田间地头,与乡亲们亲切交流。这位心系乡亲的领导,一直在推动战家村引进新技术,如无人机喷洒农药等,以期助力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真正接触群众,才能更精准地为大家解决实际问题。”张德斌代表深知这一点。
面对村民年龄偏大、种地意愿不强、收入普遍偏低等挑战,村两委积极行动,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农业生产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也提升了生产效率,为乡亲们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提升。张德斌代表表示:“我们要不断创新,拓展乡亲们的增收致富渠道。”
他也发现了农业发展的一些瓶颈。在调研中,一座老旧的水库引起了他的关注。高标准农田的用水需求已无法满足,水利设施的建设亟待加强。为此,张德斌代表走访多个村庄、农业专家及部门,提出关于农村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议。他呼吁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
“我们一定撸起袖子加油干,绘出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张德斌代表满怀信心地说。
甘肃文旅产业集团的党委书记、董事长石培文委员同样关注乡村振兴。他提出:“如何让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这一问题引发他的深思。作为农业、文化、旅游大省,甘肃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推动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加快乡村发展的转型升级。
近年来,甘肃文旅产业集团依托特色资源,开发了乡村民宿、温泉旅游等产品,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日益显现。石培文委员发现,一些曾经的贫困村如今已焕然一新,村民通过旅游业实现了增收致富。他建议:“要盘活乡村资源,发掘农业创意产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创新。”
贵州布依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李利代表则关注年轻人留在家乡的问题。他深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人,于是创造条件让更多年轻人留在家乡,通过打造民族非遗文化体验街、发布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方式,推广当地文化、特色美食等。他还携手社区强化新市民的就业技能培训,让新市民能够就近就业。李利代表建议在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扶持上给予更多支持,让群众凭本事吃饭,靠勤劳致富。
来自乡村的崔雪琴代表则有着自己的见解。她认为应该引入更多的人才来壮大乡村产业。她表示:“我生在乡村,长在乡村。投身乡村建设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她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和培养人才,为乡村产业注入新的活力。这些代表和委员们的努力和为乡村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和希望。他们将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河北省赞皇县的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崔雪琴女士,是一个充满勇气和决心的女性。在2006年,她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创立河北省首家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社,她的目标是通过传承手工织布技艺,引领乡村妇女走向经济独立和繁荣。
崔雪琴女士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还是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人大代表。自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她的脚步便从未停歇。她深知,要想更好地履行职责,就必须与乡亲们心心相印,共同奋斗。她常常深入乡村,与村民们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为他们提供帮助。
崔雪琴代表坚信,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她走访了赞皇县的许多村庄,包括大桥庄村和龙堂院村等20多个村庄,了解乡村发展的真实情况。她发现,壮大涉农龙头企业是实现产业振兴的关键,这样可以让更多的村民就近就业,提高生活水平。
在调研中,崔雪琴代表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尽管许多乡村有发展潜力巨大的项目,但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充足的资金,这些好项目往往无法发展起来。她深感忧虑,并决定为此采取行动。
于是,崔雪琴代表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大力实施“人才入企帮扶工程”。她呼吁选派优秀的干部,到脱贫地区的涉农龙头企业进行帮扶。这些干部可以帮助宣传解读国家乡村振兴的方针政策,为企业做好规划把关和政策资金的使用监督。通过建设并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推动乡村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从而促进村民增收。
崔雪琴代表的故事和倡议在刊登后引起了广泛共鸣。她的决心、勇气和智慧为我们展示了如何结合乡村实际情况,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生动范例。让我们共同期待,在崔雪琴代表和广大乡村工作者的努力下,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能够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