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尊友发文解读动态清零及相关误解
吴尊友专家解读动态清零政策误区
随着全球疫情的演变,特别是奥密克戎毒株的肆虐,我国近期面临的疫情防控形势日趋复杂。在此背景下,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微博上对动态清零政策进行深入解读,为我们澄清了一些社会上对此政策的误解。
我们要明白,动态清零并非意味着零感染。我国之所以能够成功控制新冠疫情,并实现阶段性的防控成果,背后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这归功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归功于“外放输入、内放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的正确性,更归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抗疫斗争。
那么,什么是动态清零呢?动态清零包含两个关键词:“清零”和“动态”。清零,指的是消灭疫情的过程,即将某地的疫情彻底消除。而动态则意味着疫情在不断变化,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对其进行监测和控制。动态清零的根本宗旨就是发现一起疫情,迅速扑灭,不让疫情在当地扩散。
动态清零的实现并非易事,它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新冠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是其长期生存的关键。当感染者超过其最长排毒时间仍无法将病毒传播给他人时,病毒就会被消灭。动态清零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控制,将每起疫情消灭在萌芽状态。
实现动态清零需要斩断病毒的传播链。这主要通过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等“四早”措施来完成。在“外防输入”方面,我们需要对入境人员进行隔离观察,及时发现境外感染者;对涉及境外冷链或货物运输的人员进行每日监测,防止“物传人”导致的后续传播。在“内防反弹”方面,我们要加强疫情地区的人员流动控制,防止疫情扩散;加强门诊就诊者的监测,及时发现早期病例。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动态清零更容易实现呢?答案是疫情发现的越早,其波及范围越小,实现动态清零的机会就越大。如果发生社区传播的县(区)数占全国县(区)总数的比例很小,动态清零也相对容易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上存在一些对动态清零的误解。有人认为动态清零等同于零感染,这是一种本质上的误解。动态清零并非追求零感染,而是要消灭一起疫情,阻止病毒从疫区传播扩散到其他区域。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动态清零的含义和目的,坚定信心,积极参与抗疫斗争,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吴尊友专家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动态清零政策的深入理解和清晰视角。面对复杂的疫情形势,我们要坚定信心,坚持动态清零的总方针,共同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对于新冠病毒的传播,我们不必追求全国无感染者的理想状态,而是要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扑灭每一起疫情。我们追求的“动态清零”,旨在实现社会层面感染者的清零,而非要求整个地区或城市无感染者。
动态清零策略的核心在于社会层面的清零,意味着在社会自由活动的人群中没有感染者。即便隔离管理的人群中存在感染者,也不会对社会造成传播扩散的风险。以甲地和乙地的例子来看,甲地在核酸筛查中发现了感染者,其中部分来自社区和门诊的筛查,这意味着社会层面并未实现清零。而乙地所有感染者均来自隔离观察人群,社区和门诊未发现感染者,实现了社会层面的清零。只要连续在社区和门诊的筛查中未发现新的感染者,持续一个排毒期或潜伏期,就达到了动态清零的目标。
对于动态清零策略,人们常常存在一些误解。一些人误以为动态清零等同于封控措施,认为会带来全城封控的严重后果。实际上,动态清零采取的措施取决于疫情发现的阶段。如果疫情发现得早,仅仅需要隔离治疗病人和密切接触者,就能实现清零,无需采取封控措施。以上海为例,过去两年发生的疫情,均在病例数较少的情况下得到了控制,没有采取封控措施。只有当疫情发现较晚或社区传播严重、传播链不清晰时,才会考虑使用封控措施。
同样,也有人将动态清零与全员核酸筛查混为一谈。实际上,在疫情发现早、传播链清晰的情况下,只需顺着传播链找到密切接触者,不必进行全员核酸筛查。全员核酸筛查主要是在疫情发现较晚、社区传播严重且传播链不清晰的情况下才使用。
一些人担心动态清零会对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实际上,动态清零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经济建设。如果疫情在第一代就被发现和控制,对经济建设不会有影响。即使在疫情传播的二代或三代发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当疫情形势严峻,需要采取较大范围的全员核酸筛查和封控措施时,虽然动态清零策略对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但根据专家分析,其影响仅为非动态清零策略的一半。
动态清零策略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疫情防控方式。其核心在于社会层面的清零,旨在实现感染者的有效控制,保障社会的安全和经济的稳定。我们应当正确理解并落实这一策略,共同抗击疫情,迎接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