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卫生日:这些心理疾病隐藏在进食问题
世界精神卫生日来临之际,我们了解到食物除了为我们提供能量和营养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影响我们的情绪。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身医学科主治医师陈超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详细阐述了进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微妙关系。
当我们的食欲持续减退时,可能提示我们正面临着抑郁症的困扰。在抑郁状态下,人们往往对食物失去兴趣,进食变得像一项任务而非享受。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快乐缺失,对所有事物都提不起兴趣,甚至对生活失去希望。他们可能还会出现睡眠障碍、身体疲乏、性欲下降以及体重减轻等症状。
进食量的变化以及异常的进食行为也是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每个人的进食量因性别、年龄、工作强度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当一个人的进食量突然发生变化时,可能意味着他们正在面临进食障碍的问题。
厌食症患者会有意节制饮食,导致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他们会对瘦产生无休止的追求,伴有体象障碍,即使已经骨瘦如柴,仍认为自己肥胖。另一种进食障碍是贪食症,患者会频繁出现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多食或暴食行为。进食后,他们又会因担心发胖而采取各种方法减轻体重。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情绪性进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以调节情绪,但长期来看会伴有自责、内疚、空虚的感觉,更容易伴发抑郁情绪。
还有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有些人在遇到负性事件后会出现胃肠道不适,检查后并未发现异常,但不适感反复出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这种情况被称为躯体形式障碍,也是一种精神疾病,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联合干预。
美食不仅能满足我们的味蕾,还能传递快乐。但在我们享受美食的也要关注自己的进食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只有身心健康,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