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如何赋能深度融合再加速(知识积累叠加互联网应用推动技
河南省工商管理知识与互联网应用协同推动技术创新
作者李新功(河南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教授)
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史上,知识积累叠加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正在催生一场技术创新的大潮。从单纯的模仿创新到集成创新,中国制造业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知识。互联网的融入,更是加速了企业生产知识的整合与更新,为制造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一转变不仅标志着制造业吸引外资的优势从单纯的劳动力丰富转向知识积累和互联网应用叠加的新优势,也为我们国家制造业技术创新实现动力转换提供了重要“窗口期”。
知识积累与互联网运用共同塑造了新的技术创新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借助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引进外资,利用外资技术的外溢效应,逐步实现了产品出口的规模化。在这一过程中,制造业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从简单的技术模仿到部分元器件技术的创新,逐步改善了产品的使用功能,提升了技术创新能力。长期以来,制造业依赖于技术模仿,自主研发能力相对欠缺,一些核心零部件仍受制于发达国家。
企业的知识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随时间所形成的知识积累体现了企业知识的“厚度”。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不仅丰富了异质性知识,也提升了技术创新能力。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不仅加速了企业的知识积累进程,而且推动了企业内部知识的显性化,提高了组件企业与设计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换频率。通过互联网,个人隐性知识转化为企业共同知识,为设计企业和组件企业的知识交流提供了便捷通道。
互联网的应用改变了企业价值实现方式。在区域内,互联网将异质性知识相互交融,衍生新知识,拓展知识宽度,激活制造业企业的知识活力。这促使区域“碎片化”知识转变为技术创新的内在优势,企业的创新理念通过区域互联转化为创新产品。互联网改变了设计企业和组件企业原有的分工格局,推动区域内价值链的攀升,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降低了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交易成本,甚至改变了人们对技术创新的认知。
将知识积累和互联网的应用相融合,构建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新动力机制,已成为提升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关键路径。为进一步加强知识积累与互联网技术叠加形成的创新优势,我们需要:
建立知识积累量化测量的组织机构,强化企业知识积累。以高科技产品出口为着力点,制定并实施相关举措,强化区域内技术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关注产业集聚现象,衡量知识积累与互联网叠加推动技术创新的程度。在知识积累达到一定厚度和宽度时,企业会产生集聚现象。我们需要促进知识在区域内的流动,引进、消化和吸收高技术外资,拓展空间知识的宽度,促进区域内集成创新。
利用模块化产品中设计企业与组件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促进技术创新。设计企业与组件企业之间存在知识势能差,这种势能差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促进两者之间的知识交流,推动技术创新。
知识积累和互联网应用的融合为制造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在这个新时代,让我们携手推动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共同迎接美好的未来。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正在重塑全球知识生态,深刻影响着不同知识势能企业的交流与融合。它加快了知识势能企业间的接触频率,提升了知识势能转化的效率。借助组件企业的知识储备优势,推动元器件技术的创新突破,进而驱动产业价值链向更高层次迈进。这一趋势,既是模块化生产中产品设计企业与组件企业动态演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响应客户至上理念,实现价值创造的内在需求,更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衡量知识流动速度的一个显著指标是企业出口的表现。通过观察这一指标,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知识积累与技术创新之间的紧密关联。互联网与企业的融合催生了一种全新的引资“磁场”,即通过区域异质性企业集聚形成的“洼地效应”,吸引优质企业投资,从而显著增强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互联网正在成为激发知识积累、推动技术创新的强大引擎。它融合了企业与知识的边界,促进了知识积累向技术创新的转化。在制造业生产模块化的背景下,企业的专属性知识积累已经产生规模效应,设计企业对组件企业的知识依赖日益增强。这为组件企业赢得了与设计企业对话的,甚至有可能影响整个设计结构的变化。
我们必须重视互联网平台的规范建设,推动其在企业技术创新中扮演核心角色,最终实现产业升级。借助长期积累的生产知识和互联网的力量,中国制造业在元器件生产领域的创新努力将加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推动制造业朝着更高层次的全球价值链迈进。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思维的作用不可或缺,它引导我们建立自我更新的知识体系,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需求。通过促进知识融合、激发创新思维、规范平台建设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一定能见证中国制造业的华丽转身。
(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BJY037)阶段性成果,发表于《光明日报》2021年04月06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