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杆管理的起源是(标杆管理起源于哪个)
标杆管理的溯源:从施乐到美孚的卓越实践
标杆管理,这一被众多企业广泛采纳的管理方法,其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日本企业以其卓越的经营理念和成效,成为了全球企业界的学习榜样。在这股学习浪潮中,美国的施乐公司率先采用了后来被命名为标杆管理的管理方式。
施乐公司在面对市场全方位挑战时,意识到自身需要变革。佳能、NEC等公司的竞争策略使施乐的市场份额大幅下降。为了应对这一威胁,施乐公司决定向日本企业学习,广泛采用标杆管理。通过对行业内最佳实践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施乐公司找出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调整了经营策略,并以更高标准改进业务流程,成功夺回市场份额。
标杆管理,顾名思义,是以行业内更强大的竞争对手或行业领导者为标杆,持续比较和改进自身产品、服务和工艺流程。施乐公司的成功实践使标杆管理逐渐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它不仅引发新观点,还激发创新,对于大小企业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美孚石油公司便是标杆管理的又一典型案例。面对客户服务需求的转变,美孚公司在1992年进行了一项关于服务质量的调查,发现仅有少数客户关注价格,大多数更看重友好员工、快捷服务以及对消费忠诚的认可。在此基础上,美孚公司决定实施标杆管理,通过向更佳实践学习来改进自身服务。
美孚公司组建多个团队,针对经营、客户服务、顾客忠诚度等方面展开研究。他们分别找到行业内最佳实践者进行研究学习。速度团队向Penske学习,微笑团队向丽嘉-卡尔顿取经,安抚团队则“家居仓储”的成功秘诀。通过学习,美孚公司改变了传统观念,确立了新的加油站概念“友好服务”。这一变革在佛罗里达的试验站取得了显著成效,平均年收入增长达到10%。随后,“友好服务”被推广到所有服务站,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标杆管理不仅助力施乐和美孚这样的巨头企业取得成功,对于其他企业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它以行业更高标准或竞争对手的标准为目标,激发企业不断创新和改进。通过深入分析和学习最佳实践,企业能够找到自身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调整战略并改进流程,从而实现业绩的突破。标杆管理正是这样一种能引发新观点、激起创新的管理工具,值得每一个追求卓越的企业深入研究和应用。介绍标杆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企业成本管理的双翼策略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与全球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压力。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持续领先,关键在于如何运用有效的成本管理策略。标杆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作为两大重要的成本管理工具,正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接下来,让我们从四个方面深入这两种方法的特点及差异。
一、定义及内涵的
标杆管理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深受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企业在成本管理活动中运用标杆法,主要是通过研究同行业最畅销产品的成本信息,将其作为基准与本企业产品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推动自身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其核心在于向业内优秀企业学习,实现模仿创新。
标准成本法,又称标准成本制度或标准成本系统,是一个涵盖制定标准成本、分析计算成本差异及处理成本差异的系统。它基于泰勒的标准化作业管理理论,通过对各项成本的细化分析,设定相应的成本标准,与实际情况对比揭示差异,衡量分析绩效,实现对成本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
二、成本标准制定的差异
在标杆成本法下,企业通过对国内外最畅销产品的样机进行全面分析,包括零部件分析、寻价、核价等,与整机信息全面比较后确定本企业的产品材料成本。这是一种动态的比较过程,有助于企业了解并追赶行业内的优秀水平。
而标准成本法则是基于各生产流程的操作规范,通过技术测定等手段,为各成本中心及产品制定合理、科学的数量化标准。这些标准是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条件下,以合理的工作效率和生产能力为基础制定的。
三、成本信息适用周期的不同
成本信息是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短期和长期决策需要不同的成本信息支持。标杆成本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适用于长期决策,有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长期胜利。企业通过不断与优秀企业的成本信息对比,找到标杆,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而标准成本法则更适用于短期计划与控制。企业在生产前通过标准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原因并优化产品成本。标准成本一般在年初制定或修改,很少用于规划超过一年的生产经营活动。
标杆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各有特点。标杆成本法注重与行业内优秀企业比较,实现模仿创新;而标准成本法则更注重在生产成本的事前控制。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企业成本管理的有力工具。企业在实践中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实现最佳的成本管理效果,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