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吃一个鸡蛋得心梗(长期吃油条会得心梗吗)
鸡蛋的争议:从浙大研究到日常误区
随着手机消息的叮咚声,一篇关于鸡蛋的文章在朋友圈引起了广泛关注。张阿姨看到文章后心生恐惧,因为她每天早餐都会为家人准备鸡蛋。难道这个日常习惯反而有害健康吗?
关于鸡蛋的争议一直不断,近年来更是与癌症的传言联系在一起。浙江大学的一项研究似乎为这一传言提供了“证据”,但其真实性和适用性却备受争议。
该研究在《PLOS Medicine》上发表,涉及超52万人的数据调查。初步结果显示,额外摄入一定量的膳食胆固醇(如一颗鸡蛋内的量)与过早死亡、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死亡风险上升存在相关性。这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仅仅是观察性研究,无法确定因果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这项研究的受试者主要是美国人,他们的饮食习惯和个人体质与中国人存在显著差异。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美国的研究结果来指导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那么,每天坚持吃1个鸡蛋,对身体是好是坏呢?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简单的答案。不同的研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研究发现,适量摄入鸡蛋与某些健康风险的下降存在关联。而顾东风院士团队的研究则指出,中国成年人每周摄入3~6个鸡蛋对血脂代谢有帮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关于鸡蛋的误区。例如,有人认为生吃鸡蛋更有营养。实际上,生鸡蛋和熟鸡蛋的营养成分相似,但熟鸡蛋更容易被身体吸收。生吃鸡蛋还可能带来健康隐患,如沙门氏菌感染。
另一个误区是,鸡蛋放入冰箱前是否需要清洗。鸡蛋表面可能存在细菌,直接放入冰箱可能会污染其他食物或影响冰箱环境。但清洗鸡蛋后,其变质速度会加快。不建议清洗鸡蛋后再放入冰箱。
鸡蛋的摄入量应该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对于健康人来说,适量摄入鸡蛋是有益的。但对于某些特定人群,如超重、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胆固醇人群,需要注意控制鸡蛋的摄入量,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我们要明确一点:任何食物的摄入都应该适量,避免过度。只有科学合理的饮食才能带来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应该多关注科学的饮食建议,避免被不实的信息误导。标题:鸡蛋的储存与挑选:营养佳品的正确打开方式
关于鸡蛋的储存方式,正确的做法是将鸡蛋放入干净的包装袋内,大头朝上、小头在下地放入冰箱内储存。要注意鸡蛋不能在冰箱内放置过长时间,最多一个月,以保持其新鲜与营养。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关于鸡蛋的误区。例如,有人认为毛鸡蛋是营养“大补”佳品。事实并非如此。鸡蛋在发育成鸡的过程中,其营养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数营养物质已经消耗殆尽。更重要的是,毛鸡蛋内可能含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以及变形杆菌等病菌,食用后可能给健康带来威胁。
除了毛鸡蛋,我们还需要注意三种鸡蛋:
首先是溏心蛋。鸡蛋内可能会含有沙门氏菌,而溏心蛋没有完全煮熟,因此内里可能有病菌残留。食用溏心蛋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所以我们在处理鸡蛋时,要确保将其煮熟。
其次是长斑蛋。长斑的蛋可能是由于储存方式不当或存放时间过长所致,蛋壳上会长眼可见的黑色霉斑,并会有腐臭味。一些鸡蛋长斑是自然现象,可能与饲料成分有关。对于长斑的蛋,我们要仔细观察其斑点特征,并闻其气味,以确保安全食用。
最后是粘壳蛋。存放时间过长的鸡蛋,蛋黄膜的韧性会变弱,可能会吸附在蛋壳上。如果蛋内正常,则可以食用。但一旦发现蛋内出现深黑色、异味,要及时丢弃。
那么,如何判断鸡蛋是否新鲜呢?以下四招或许能帮到你:
1.同等大小的鸡蛋,分量越重的新鲜度越好。不新鲜的鸡蛋手感轻飘。
2.摇晃鸡蛋。如果有明显的晃动声,说明鸡蛋不太新鲜。
3.观察蛋壳。新鲜的鸡蛋表面无裂纹、摸起来略带粗糙感。不新鲜的鸡蛋蛋壳会呈乌灰色。
4.透视鸡蛋。新鲜的鸡蛋在灯光下透视呈微红色,不新鲜的不透光或呈灰褐色。
至于长期吃油条是否会得心梗的问题,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科学研究证明两者之间有直接关联。油条作为一种高热量、高脂肪的食品,过量食用可能对健康产生一定影响。我们仍需保持均衡饮食,适量食用鸡蛋和油条。
鸡蛋作为普通人的营养佳品,适量食用可以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我们无需过分担心鸡蛋对健康的风险,学会正确挑选和储存鸡蛋,享受其带来的营养与美味即可。
参考资料:
[1] 《每天坚持吃1个鸡蛋,对身体是好是坏?研究来了!》科普中国.2023-02-28
[2] 《吃鸡蛋可改善血脂代谢!适合中国人的“量”是这个》生命时报.2021-06-24
[3] 《吃生鸡蛋更有营养吗?》健康报.2022-07-14(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