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古人被称为书法大师(古人三大书法家)
土地公:古人信奉的“土地神”名将与文人墨客的敬仰对象
走进天安门西边的中山公园,社稷坛映入眼帘。社稷,一个充满历史底蕴的词汇,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所谓“社”,便是土地之神;“稷”,则是谷物之神。社稷坛,便是皇家祭祀这两大神灵的地方。
土地神,又称为土地公或土地爷,形象常常是一个鹤发蓬松的白胡子老头。对于许多乡村长大的孩子来说,这个形象并不陌生。从小生活在土地上,与五谷为邻,我对土地神有着深厚的感情。《礼记郊特牲》中道:“社,所以神地之道也。”意味着土地承载着万物,我们对土地的敬仰,便是对生命的敬仰。
社稷坛内的“五色土”,则代表了五方、五行以及华夏五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提到的祝辞,便是向五方五土之神表达敬意的方式。其中,五帝中的神农最为著名,被视为土地神的代表。《礼记月令》注:“土神称神农者,以其主于稼穑。”说明了神农与土地的紧密联系。
后土也被尊为土地神。在《礼记祭法》中,描述了共工氏之子后土能够平定九州,因此被祀为社神。《西游记》中,土地神被描绘得像个小官僚,但实际上,他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他负责人间所有“动土”的事情,从盖房子到挖井,都要事先向他报告并经过他的批准。
在民间,对土地神的敬仰更是家常亲热。传统的村庄里必有水井和土地庙,土地庙里供奉着土地公和土地婆。即使是最简陋的土地庙,甚至只是一块木板上写着“土地神”三个字,都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神的敬重。
我少年时期,村里的土地神庙虽然已经坍塌,但人们对土地神的敬仰并未消失。春节时,家家都会送上一盏灯供养土地神。人们深知,没有井就无法吃水,没有土地便无法生存。
土地公是古人信奉的“土地神”,他不仅被文人墨客所敬仰,更是老百姓心中的保护神。他的形象虽然因文学作品而有所夸大,但在民间信仰中,他始终是与老百姓紧密相连的。他的洒脱、随遇而安的性格,使他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成为民间信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乡村流传的传说中,土地神常被描绘成一位白胡子、白头发的慈祥老者,他如同家的老爷爷一般亲切,没有大庙里那些威严惊人的神形象。
清人赵懿的《名山县志》提到,土地神的形象并非单一,而是有着众多的名目。在古代,人们依赖土地,因此对土地的崇拜十分深厚,认为每一处土地上都有神的存在。于是,便有了青苗土地、桥头土地、栏头土地等各种名称的土地神,他们无处不在。
除了全国公认的神农、后土,人们还会将那些对百姓有贡献的人当作土地神来敬仰。比如汉末的蒋子文,他广陵人氏,曾为秣陵尉,在为民除害的过程中不幸被贼人伤害,因此被人们尊为当地的土地神。还有沈约、岳飞、书法家张旭、苏东坡等,甚至在有的地方,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之土地神是唐代大文人韩愈。这些都是劳动人民自发性的崇拜,他们将自己喜爱的形象塑造成本地的土地神,可见劳动人民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还是“神”的创造者。
说到五谷,它养育了人类和飞禽走兽。关于“五谷”的说法,自古有多种,但无论哪种说法,这些庄稼都被统称为“稷”。
有社神便有稷神,《孝经援神契》中提到,“稷者,五谷之长。”由于五谷众多,无法一一祭拜,因此便设立了稷神以代表五谷接受祭拜。
传说中,稷神有两位,一位是烈山氏之子柱,能种植百谷蔬果;另一位是后稷弃,他是周的始祖,能播种百谷。
在乡村生活中,我常常听到关于“五谷神”“五谷仙”的说法,后来从书上得知,五谷每样都有其对应的谷神。《纬书集成》便记载了五谷神的名字:麦神名含福、姓习;粟神名许给、姓庆天;黍神名兰佞、兰郝;豆神名乐殖;稻神名警。
这些谷神的名字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来历呢?书中并未记载。在古代雕塑中,如希腊的《神谱》所描述的那样,丰收和农业女神德墨忒尔被塑造成一位从地表中探出上半身的卷发女子,手着结穗的谷物。与我们古代的麦神、粟神、黍神、豆神以及稻神一样,他们都被人们赋予了丰收的期望。
人类依赖五谷成长,《后汉书张堪传》中描述的“麦穗两岐”以及民间传说中的“五谷树”,都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期盼和对粮食的珍视。北京香山公园里的那棵雪柳便是人们心中的象征,它的果实包含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期盼。
那么,古代著名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能成为先贤吗?他们不仅以其卓越的书法技艺成为后世楷模,更以其品质、人格魅力赢得人们的敬仰。他们的书法与他们的品格相辅相成,使得他们在历史长河中成为受人敬仰的先贤。
对土地和五谷的信仰,是古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如今虽然祭祀活动已成为过往,但人们对土地和粮食的依赖依然如故,“一寸土,一粒米,盛满悲苦,也盛满喜悦”。最原始的欢乐与苦难,都与土地、粮食紧密相连。而古代书法家们的成就与品格,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