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乐福限制使用购物卡(家乐福购物卡受限两种看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乐福等曾经辉煌的零售巨头正在面临挑战。公司发的购物卡能否在家乐福使用也引发了消费者的质疑。近期,“家乐福购物卡在门店无法购物”的消息持续发酵,多地消费者反映家乐福购物卡消费受限,部分家乐福门店货架甚至出现空置现象。作为首批进入中国的国外大型商场,家乐福曾经被誉为“零售之王”,如今却面临着传统大卖场失去光环的困境。
曾经辉煌的家乐福,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家乐福等国外商超纷纷进入中国,开启了“一站式购齐”的大卖场时代。近十年来,曾经熟悉的超市品牌纷纷离场,有些虽仍在经营,却早已失去往日风采。
具体到家乐福,其经营不善、未能顺应中国互联网发展进行变革,导致面临大幅亏损。虽然被苏宁易购收购,但并未改变其在市场的颓势。背后的原因,新零售专家鲍跃忠表示,大卖场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环境的变化,整个零售行业都将面临转型。
在意识到大卖场的颓势后,家乐福也尝试过一系列转型调整。例如,推出会员店模式,意图通过付费会员形式打开新的盈利局面。复制付费会员店模式并不容易。社区团购、付费会员店等不同零售业态的崛起,让传统大卖场的市场份额逐渐被挤占。
对于家乐福推出的购物卡限制消费的做法,也引发了消费者的质疑和吐槽。消费者认为购物卡是公司为回馈顾客推出的一种福利,应该能够自由使用,而现在却受到诸多限制。对此,家乐福应该重新考虑购物卡的使用规则,以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和品牌形象。
事实上,除了购物卡使用受限的问题,家乐福还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其会员店转型进展缓慢,传统大卖场的业绩颓势难改。会员店的供应链能力是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关键,而家乐福在这方面仍面临考验。刚刚起步的会员店也难以成为家乐福业绩的支撑点。
面对这些挑战,家乐福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经营模式,解决核心问题。也需要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不断创新和调整策略,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和变化的市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也期待着家乐福能够克服困难,重新找回昔日的辉煌,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和服务。近期,家乐福购物卡的使用受到了限制,引发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和热议。今年1月,《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家乐福马家堡店,发现货架上的许多商品都贴上了“购物卡系统升级中,暂不支持购物卡结算”的标签。这一举措导致能够使用购物卡结算的商品数量大大减少,消费者在结算时遇到了诸多不便,排队时间较长。
面对这一情况,消费者们表达了他们的无奈和不满。北京的消费者吉恩告诉记者,他一大早起来抢购就是为了花光购物卡里的余额。能够结算的商品基本上售完就不再补货,使得消费者们只能进行“抢购”。更令人不解的是,部分商品的价格高于市场价,例如一款常见的洗衣液,竟然标价近百元。
家乐福的购物卡受限事件不仅发生在北京,沈阳、昆明、无锡等地的门店也相继出现类似情况。据报道,有的地区规定订单满一定金额才可使用购物卡结算部分金额。不少地区的门店出现了货架空置现象,商品还出现了涨价的情况。这一系列现象引发了消费者的广泛担忧和疑虑。
针对这些质疑和传闻,家乐福方面作出回应,表示在供应商、集团等各方资源的协调和支持下,公司的供应链正在有序优化,将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商品选择。对于倒闭传闻,家乐福表示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提供至好至省的服务。尽管家乐福方面如此表态,消费者的担忧并未减少。
在多个社交平台上,记者看到不少消费者发出排队购物的照片,并指出购物卡结算的商品存在溢价现象,价格比日常价格高出许多。许多消费者为了清零购物卡余额,不得不购买自己并不需要的商品。这一现象不仅加剧了消费者对家乐福的不信任,也引发了人们对购买超市购物卡的疑虑。
对此事件,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表示,购物卡属于预付卡,在使用中可能会受到更多限制。根据商务部出台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企业应在实体卡卡面上明确记载相关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如果卡面没有明确告知购买商品有限制的,属于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对于预付卡的退卡规则,应当按照消费者购卡时签订的协议处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对此类情况做出了相关规定。
付建认为,超市在消费者使用购物卡时设限且不支持退款的明显侵犯了消费者权益,消费者有权要求超市进行退款。他建议消费者避免一次性购买、囤积过多预付卡,以免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家乐福购物卡的限制使用已经引发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和疑虑。对于消费者来说,应该保持理性消费的态度,避免盲目购买和囤积预付卡。也希望家乐福能够尽快解决购物卡使用问题,恢复消费者的信任,继续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