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你的想像!心脏病要做物理治疗
颠覆想象!心脏病患者也需要物理治疗吗?是的,你没有听错!
通常,当我们听到“心脏病”这个词时,首先的反应往往是“不能运动”。很多人认为运动会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引发危险。全新的护心概念正在改变这一观念心脏病患者同样需要进行物理治疗。
为何心脏病需要物理治疗?研究发现,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心脏病患者预防心脏病发作,加速术后恢复,提高生活质量。通过物理治疗,患者能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从而参与自主保健。
那么,如何进行安全且有效的物理治疗呢?重点在于心肺运动训练和阻力训练。
心肺运动训练是心脏病物理治疗的核心。对于住院阶段或出院期(约3个月)的患者,物理治疗师会选择简单易行、且能有效评估的运动方式,如平地走路、爬楼梯、跑步机或固定式脚踏车等。运动强度则根据每位患者的心肺功能、体能评估结果以及训练前的评估来个性化设定。在运动中,会同步监测患者的心血管反应和是否有不良症状。
阻力训练在心脏病物理治疗中也占有重要位置。当患者的心肺功能有所提升后,阻力训练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回归正常生活或工作岗位。但需要注意的是,心脏病患者的阻力运动不同于一般的肌力强化运动。它强调的是中等阻力强度,以及一回约可完成8-12次的动作,而非高阻力及少次数的训练量。运动肌群的进行顺序也强调从大肌肉群开始,并宜采交替循环式进行。
这种专业协助的有氧及阻力运动训练模式,已经证实对心衰竭患者具有治疗效果。近年的研究发现,高强度间歇有氧运动的训练方式相较于持续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更能有效地提升心肺功能,甚至对心衰竭病人的心脏功能也有改善效果。
出院后的3至6个月是恢复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患者通过个人化的运动处方及有监测之运动训练,不仅能更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还能通过运动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如高血压、胆固醇过高、糖尿病、心理焦虑、肥胖等,从而有助于预防心脏病复发及降低死亡风险。
心脏病患者同样需要进行物理治疗。在专业的指导下,通过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患者不仅可以加速恢复,还可以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疾病复发。不要害怕运动,让物理治疗为你的心保驾护航!重塑生命活力!心脏病患者的物理治疗之旅
随着病患从病痛中逐渐康复,重返社区或工作岗位,除了严格遵循医药处方,维持适当的运动同样至关重要。心脏医学会强调,预防心脏病发作及死亡,活动量的掌握至关重要。推荐的心血管活动包括每周3至4次,每次至少30至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再配合5至6小时的生活化活动,如家务、散步伴犬、园艺等。
让我们深入了解心脏病患者的物理治疗之旅。在心脏物理治疗领域,运动训练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借助跑步机进行有氧运动训练,或是利用器械进行阻力型运动训练,都是心脏物理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照片由振兴医疗财团法人振兴医院心脏医学中心提供,展示了心脏病患者如何通过各种运动方式重塑生命活力。
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在参与活动时更需关注自身心脏功能的承受能力,以确保安全。在这一阶段的心脏物理治疗中,除了继续侧重于改善心血管危险因子的运动治疗,还强调省力护心的技巧。比如,在长时间工作时选择省力的坐姿而非站姿;在家务或工作中,尽量将常用物品放在手可及的水平位置,以减少举手或弯腰的费力;在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先逐步适应新环境等。针对个人情况制定适应环境和工作需求的体能强化训练也是必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适当的运动治疗对心脏病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已经得到研究的证实。这种心脏物理治疗的模式不仅适用于心脏病患者,对于一般人在预防未来心脏疾病危险因子控制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在国内,心脏病仍高居国民死因的第二位,而且冠状动脉疾病的罹患年龄日益年轻化。面对老龄化社会和高龄保健的长期照护需求,接受安全有效的心脏运动治疗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健康守则。
通过强化系统协调的全身性运动、固定式脚踏车的有氧运动训练等方式,心脏病患者可以在物理治疗的道路上逐步重塑生命活力。让我们共同关注心脏健康,为生活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