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浓度酒精 易损害脑细胞
酒精,一旦进入体内并被输送到各个部位,对大脑和行为的影响复杂且多元,这些影响与饮酒的模式密切相关。我们将深入酒精对身体的三种影响:急性暴露、长期影响以及在孕期的影响。
关于急性暴露,酒精对行为和生理状态的影响极为复杂。同样剂量的酒精在不同个体身上产生的效应差异极大。在一项研究中,当血液酒精浓度处于特定范围内时,常见的影响包括行为的变化和生理机能的受损。评估一个人是否因酒精而功能受损与疑似受损之间的界限却往往模糊不清。有趣的是,在一项研究中,即使血液酒精浓度达到了法律判定酒醉的下限的两倍,仅有部分饮酒者表现出明显的醉态。而在社交互动中,一些生理机能明显受损的人可能并未表现出任何异常。
接下来要的是酒精与脑细胞之间的关系。虽然有一种观点认为“喝一杯酒精饮料会杀死一万个脑细胞”的说法有些夸张,但酒精对大脑的影响确实存在。在研究中,当高浓度酒精注入动物大脑特定区域时,会导致该区域的细胞死亡。长期反复饮酒甚至会损害甚至杀死大脑的特定区域。实际上,不需要大量酗酒就会造成这样的后果。
从神经化学的角度来看,酒精对神经细胞的作用基本上可以分为刺激和抑制两种。酒精通常会抑制神经细胞的沟通,即突触活性。尽管酒精具有抑制神经元活动的作用,但人们常常在饮酒后感到振奋或刺激,尤其是在血液酒精浓度上升之初。这背后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有几个可能的解释。一种观点是,酒精的作用分为两个阶段:低浓度时活化某些神经细胞,随着浓度增加,这些细胞的活化速率降低,活性受到抑制。另一种可能是某些神经细胞发出兴奋信号,促使相邻的细胞发出抑制信号,从而抑制了回路上的下一个细胞活动。如果酒精抑制的是“抑制性”细胞的活性,那么神经回路的净效应将会是活化。无论确切机制如何,酒精似乎通过多种途径对神经回路产生活化和抑制的影响。
除了对神经传导物质的普遍抑制作用外,酒精对两种特定的神经元受体GABA受体和麸胺酸受体具有特异且强大的影响。这两种神经传导物质在大脑中的多数抑制与兴奋作用中起到关键作用。酒精通过增加GABA受体的抑制作用和降低麸胺酸受体的兴奋作用来影响大脑的运作。尽管增强GABA作用可能是酒精带来镇静效果的主要原因,但抑制麸胺酸作用的效果可能更为显著。尤其是NMDA受体,对于新记忆的形成至关重要,酒精对其的强力抑制作用可能是饮酒后记忆缺损的原因。
酒精还会影响多巴胺这种神经传导物质,它在大脑的报偿中心引发愉悦经验。喝酒会促使报偿中心释放更多的多巴胺,这可能是通过GABA神经元与多巴胺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动物实验显示,多巴胺的活性只在血中酒精浓度上升时才会上升。初饮酒时,大脑中的愉悦回路受到活化,但随着酒精浓度的下降,这种“多巴胺高潮”会消失,这可能导致饮酒者继续饮酒以追求愉悦感受。为了追求这种短暂的愉悦而继续饮酒可能导致血液酒精浓度上升到危险程度。
提醒您:饮酒过量对健康有害。驾驭酒与车之间的界限明智的选择胜于冒险
在我们身边,时常会听到这样的警示:“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这篇文章以《高浓度酒精易损害脑细胞》为题,旨在提醒每一位驾车者注意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尊重生命,远离酒后驾驶的风险。文章由网友『身边沦陷』至本站,我们珍视每位作者的声音,同时我们也坚持对读者负责的原则。若此文引发您的权益关切,请与站长取得联系。在此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
酒,作为一种社交媒介,常常成为聚会中的焦点。当人们举杯畅饮时,很容易忽视酒精带来的潜在风险。高浓度酒精不仅仅损害我们的脑细胞,更对人们的判断力、反应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当酒精进入身体后,它的威力不容忽视。驾驶者在饮酒后开车,不仅危及自身安全,更是对他人生命的不负责任。
酒后驾驶的危害无处不在。每一次酒后驾车都可能引发悲剧的发生。想象一下,因为一时的疏忽,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这将是多么沉痛的代价。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酒精对驾驶的危害性,明确选择: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这不仅是一种自我保护,更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
让我们铭记那些因酒后驾驶而造成的不幸事件,它们是我们生活中的警示钟。我们也要看到身边的英雄那些始终坚守交通规则、拒绝酒后驾驶的司机们。他们的明智选择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向他们学习,成为遵纪守法的驾驶者。
酒后驾驶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为了我们的家人、朋友和社会安全,请牢记:喝酒不开车!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让每一次出行都充满信心和安心。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守护生命的安全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