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时也会晕灸 晕灸的表现及处理方法
晕灸
针灸,这一古老而神奇的中医疗法,虽大多平安有效,但偶发的不良反应晕灸,却也不容忽视。虽然相对少见,但其影响深远,轻重程度不一,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晕灸,其临床表现与晕针颇为相似。究其机理,它与休克并非一码事,而是一种血管抑制性晕厥。当强烈的刺灸刺激作用于人体时,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导致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影响心脏的输血量,造成血压下降,引发广泛性的脑血流量减少,最终出现晕厥现象。
关于晕灸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体质因素:体质虚弱、精神过度紧张、饥饿、疲劳等,特别是那些具有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的人群,更易受到晕灸的影响。很多时候,看似无明显原因的晕灸,其实都可以在体质上找到诱因。
2. 刺激因素:穴位的刺激过强也可能导致晕灸。何为过强?这因个体差异而异,难以度量。在所有的刺激中,艾灸是最常见的诱因。
3. 体位因素:正坐位或直立施灸时,晕灸的发生率较高。选择适当的体位也是避免晕灸的重要一环。
4. 环境因素:诊室中的空气状况、气候因素等也会影响晕灸的发生。如在气压低、空气浑浊、声音喧闹的环境中施灸,更易引发晕灸。
晕灸的临床表现大致分为三期:先兆期主要表现为头部不适、上腹部或全身不适、眼花、耳鸣、心悸等症状;发作期则可能出现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发凉、摇晃不稳等症状,严重者会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等;后期则表现为经及时处理后的疲乏、面色苍白、嗜睡及汗出等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少数患者可能伴有惊厥发作。还有一种延迟晕灸的现象,即在取针后数分钟乃至更长时间才出现症状,应特别警惕。
晕灸是一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针灸不良反应。了解其机理、原因和临床表现,有助于我们在施灸过程中更好地预防和处理晕灸现象,确保针灸治疗的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