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报道,6月14日电(记者李恒)。核酸检测,作为贯彻“四早”方针的科学有效手段,为我们的疫情防控工作发挥着重要的“前哨”作用。在核酸检测的流程中,核酸采样被视为一环至关重要的任务。那么,如何确保这一环节的规范性,并了解影响咽拭子采样的因素呢?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相关专家就此给出了权威的解答。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的副主任李金明介绍道,核酸检测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被国际广泛采纳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其检测的敏感性极高,结果的阳性等同于病原体培养的结果,因此被视为诊断新冠病毒感染的“金标准”。
针对核酸采样的重要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最近发布了一份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提高核酸采样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这份通知强调,各地应通过制作培训视频、组织实操培训等方式,让采样人员熟练掌握咽拭子、鼻咽拭子等采集方法,并且正确穿脱使用个人防护用品,落实各项感染控制措施。任何形式的视频培训都不能替代实际操作培训。各地必须严格按照“不培训不上岗,培训不合格不上岗”的原则,确保采样人员的操作和行为科学规范。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昂进一步揭示了影响咽拭子采样的多种因素。其中包括咽拭子采集的、与黏膜接触的时间、取样的力度,以及采样者和被采样者的身高差距和被采集者在采集过程中的配合程度等。他提示公众,在接受核酸检测时,应积极配合采样人员,按照现场要求规范动作,确保采样效果。
关于采样拭子的材质问题,李金明解释,采样拭子并非普通的棉签,而是由聚酯或尼龙纤维制成。这种特殊的材质使得采样拭子在做口腔咽后壁取细胞时,微小的纤维能够垂直均匀地覆盖在拭子柄端上面,更容易将采集的样本脱到保存液中。实验室随后会对这些样本进行相关检测。
在采样过程中,由于需要探入口腔寻找咽后壁和扁桃体,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刺激,导致部分被采集者出现呕、咳等症状。但李金明强调,这种不适感在完成采样后通常会得到缓解。而每个人的刺激反应强度会有很大的个体差异,需要被采集者给予理解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