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大就想吃?「情绪性进食」害的
大多数人常常认为贪吃是因为自身缺乏自控力或意志力薄弱。心理学家们发现,长期存在饮食障碍的个体,问题并非仅在于自我控制。这种现象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自律和饮食控制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联系。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不停地吃呢?心理行为专家指出,这种状况可以归类为“情绪性进食”。
1. 不自觉、无意识进食
很多人会在不知不觉中进食,甚至不清楚自己在吃什么,为何而吃。心理咨询师称之为“无意识的进食”。最常见的场景是,在电视机前吃零食,或与亲友聊天时吃饭,食物就在眼前,不知不觉中就将其送入口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身体,倾听身体发出的信号,找回对“饱足”的感觉。我们与生俱来的求生本能让我们的大脑对疼痛等负面感觉更为敏锐,并留下深刻印象。如果我们忽略身体的饥饿信号,大脑会释放出需要被补偿的心态。我们需要找回调控食欲的感觉,珍惜当下的每一口,用心感受食物的味道和质地。
2. 吃东西成为唯一的快乐来源
许多人表示,如果生活中没有了美食,生活就失去了意义。辛苦工作一天后,享受美食能带来极大的满足感。研究发现,摄入高糖高油脂的食物后,会刺激脑内产生类似的效应,让人感到舒畅和愉悦。这种状况只是短暂性的,长时间依赖这些食物来获得快乐感就形成了所谓的“食物成瘾”。无论是要减肥的人还是有饮食障碍的人,都可能面临食物成瘾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寻找除食物以外的奖励方式或让自己开心的活动,如运动、艺术、音乐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调节脑内啡,让我们更容易面对低潮的状况,而不是依赖食物来控制心情。
3. 难以处理负面情绪
作为亚洲民族,我们常被教导要忍耐,避免提及不好的事情。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仅仅转移注意力并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研究发现,难以处理自己负面情绪的人更容易出现情绪性进食的问题。
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刻是实际行动要比口头说说难得多。我们都不想自己生气、难过、被拒绝或感到无聊、人生无趣。如果我们不好好学习面对这些感觉,就很容易用“吃”来发泄。我们需要学习如何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而不是依赖食物来寻求短暂的安慰。
4. 自我厌恶
情绪性进食或暴食其实是一种自我厌恶的表现。对自己的不满、不接受或羞耻感会导致自暴自弃的饮食行为。很多人希望通过改变体重来改变自己对自己的态度。营养师提醒我们,我们应该先爱自己、接受自己的现状,才能摆脱情绪性进食的习惯。
要解决自我厌恶的问题并不容易,因为这通常涉及许多复杂的个人因素。如果我们想理清自己的感受,可以寻求营养师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5. 生理反应
不按时吃饭、让自己饿过头、太累太忙导致没有好好吃饭,都是情绪性进食的原因。长期忽略大脑的信号会导致身体失去自我调控的能力,在面对美食诱惑时更难找到平衡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确保按时吃饭、每天给自己足够的睡眠和休闲时间。这些都是健康生活的基础。改变习惯并不容易,我们需要付出很多心思和力气来让习惯旧方式的大脑和自己配合。在这个过程中,营养师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会起到重要作用。面对压力,为何我们总是难以抵挡美食的诱惑?“情绪性进食”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让我们一起这个问题,为自己踏出健康生活的第一步。
(由芒果社企营养中心独家授权康健杂志发表)
你是否也曾在清晨迷茫,困惑于那顿看似平常的早餐,怀疑它是否就是你发胖的罪魁祸首?或许是那些不经意的食物组合,悄然成为你的“早餐配对”。是时候揭开这些隐藏的秘密了。
你是否常常在压力大的时候,通过食物来寻求安慰?这种“情绪性进食”可能正在悄悄影响你的健康。当你感到焦虑、紧张或是疲惫时,是否总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想要通过美食来逃避现实?这种短暂的满足感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大的健康隐患。
现在,只需轻轻一点,上传你的食物照片,让专业的营养师帮你分析。他们将会为你揭示那些隐藏在美食背后的盲点,指导你如何做出更健康的选择。这项限时免费的检测与分析服务,旨在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饮食习惯,从而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不要忽视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那些看似平常的一餐,可能就是影响你健康的关键因素。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饮食习惯,才能找到改善的方向。当我们面临压力时,要学会用更健康的方式来应对,而不是沉溺于短暂的满足感。
(由网友『游戏结束i』至本站,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本站站长联系处理。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根据自身情况审慎判断。)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深入了解自己的饮食习惯,发现那些隐藏在美食背后的秘密。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为自己的健康负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健康生活之路。不要害怕挑战和改变,因为每一次的尝试,都是向着更好的自己迈进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