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防暑先分清类型 不同类型处理方法不同
人体内部的“火炉”如何散热?解读中暑的奥秘
在我们身体内部,仿佛有一个巨大的“火炉”。每天,我们的营养物质代谢、肌肉收缩都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那么,这些热量是如何被散发出去的呢?让我们一起揭开中暑的奥秘。
中暑这个词听起来或许并不陌生,可能每个人都曾有过在阳光下尽情嬉戏后,回家却感到难受的经历。关于中暑的具体发病机制,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
中暑在医学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将重点关注热射病和热痉挛。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热射病。我们的体温通常维持在37摄氏度左右,这个稳定的体温得益于我们大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这个中枢通过控制热量的产生和散发,使我们的体温保持在一个既不太高又不太低的水平。
那么,人体内部的热量是如何散发出去的呢?我们可以借鉴汽车发动机的散热方式来进行想象。汽车发动机旁边有许多水管,冷水流过发动机后变热,然后流走,从而冷却发动机。而在人体,这些水管就变成了血管,管里流的是血液而不是水。
人体内部的血液是温热的。当血液流经皮肤下的血管时,就开始将热量排出体外。这个过程主要依靠三种方式:辐射、蒸发和对流。其中,辐射是最主要的散热途径,大约2/3的热量是通过这种方式散发的。蒸发和对流也起到重要作用,分别约占散热量的1/4和1/10。吹风扇可以使人感到凉快,主要是加大了对流作用。
当外界气温升高,尤其是达到或超过人体温度时,辐射散热的方式就不再有效。这时,人体需要依靠出汗和对流来散热。如果人体无法大量出汗或局部环境没有空气对流,人体就无法将积聚的热量散发出去,这时就会患上热射病。
热射病发生时,体温调节中枢会努力调整,加快心跳,让更多的血液流到皮肤下,让更多的汗腺活动起来以排汗。这种努力往往是徒劳的,热量仍然会越积越多。当体温比正常温度升高5摄氏度时,细胞的重要成分开始变性;当超过50摄氏度时,细胞会在几分钟内死亡。
除了热射病,还有热痉挛。热痉挛是因为汗里含有氯化钠,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的盐丢失,从而引起肌肉痉挛。
热射病的死亡率较高,可达5%~30%。对于热射病的治疗主要是降温,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如浸在冰水里、吹风扇、放冰袋等来实现。对于热痉挛的病人,除了降温外,最主要的是补充从汗里丢失的盐和水分。
随着夏季的到来,天气越来越炎热。虽然空调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但我们不能时刻依赖空调。直接暴露在大太阳底下的时候还是很多的。要减少中暑,就要知道如何预防。预防中暑其实很简单,只要不在过热的环境下工作过久,保证足够的通风等散热措施,及时补充含盐分的清凉饮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