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离不开“朋友圈”?
社交媒体时代下的FOMO现象:一种对社交依赖的深刻解读
在这个社交媒体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仿佛生活在一种名为“遗漏焦虑”(Fear of Missing Out,简称FOMO)的情境之中。害怕错过更有趣或更好的人或事,这种恐惧描述了我们对社交媒体的强烈依赖。一旦离开移动设备,我们唯恐错过与他人建立或加强联系的机会。毕竟,拥有庞大的社交网络意味着我们能得到更多的社交支持。
如果我们未能及时评论他人的状态,表达同情、安慰或祝贺,或者错过某些消息,我们怎能确保自己仍是他们社交圈的一员?一旦错过与朋友的结识机会,或由于未及时回应而让同事误以为我们不在工作岗位上,岂不遗憾?
FOMO是网络与社交普及的副产品,反映了我们为参与网络和现实社交所付出的努力。我们希望信息需求随时随地得到满足。这也带来了应对海量信息的挑战。看到他人分享的度假照片、演唱会瞬间,或是入职、订婚、怀孕等喜讯,都会引发我们对自身生活状态的反思。在相似的社交圈中,我们容易形成相似的生活目标,如购房、度假、参加志愿者活动等。不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我们都在与身边的人不断比较。社交联系成了衡量我们自身成就的标准之一。当我们害怕错过时,这种心理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愈发强烈。
社交媒体上并非只分享快乐时刻。车子爆胎、错过航班、恋情告急等消极事件也常被分享。这些消极事件对我们有何影响?偶尔断一次网,错过这些消息,是否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永不离线”的上网状态似乎容易引起各种形式的焦虑。根据皮尤互联网中心的研究,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与焦虑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对于女性而言,活跃的社交媒体使用反而反映了较低的焦虑感。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及时宣泄情绪、获得社交支持的平台。但它也让我们更容易了解他人的焦虑。
在庞大的社交网络中,每个受访者周围的朋友圈至少有一名朋友经历过诸如找工作、搬家、结婚生子、住院、失业等生活事件。分享者与用户关系的亲密程度,决定了用户是否愿意分担朋友的焦虑。这些生活事件在社交媒体上的广泛传播,也让我们更容易感受到他人的情感波动。
在这个时代,我们似乎无法完全摆脱FOMO的困扰,但我们可以通过更理性的态度来面对它。社交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压力。我们需要学会在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便利的也要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不被外界的焦虑所左右。在当代社会中,女性似乎更容易对一些亲近的人的不幸遭遇感到焦虑。当她们面对丧子、丧友或丧偶的悲痛,当亲近的人住院或遭受重伤,或是当熟人遭遇法律纠纷和经济困境时,她们的内心会涌现出更强烈的焦虑情绪。
这种焦虑并非空洞的忧虑,而是源于对亲情、友情和人际关系的深深关怀。当这些不幸的事情发生在她们所关心的人身上时,女性会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仿佛这些不幸也发生在自己身上。她们会思考这些事情可能对自己和身边的人造成的影响,这种心理负担会令她们感到非常焦虑。
而对于男性来说,他们在面对亲近的人遭遇不幸时也会有焦虑感,但触发他们焦虑的具体情境有所不同。男性在亲近的人被逮捕或起诉,或者有熟人被降职或减薪的时候,会感到更强烈的焦虑。这些情境可能涉及到男性对家庭和社会地位的经济保障的担忧,以及对熟人处境改变的困惑和担忧。
当我们收到熟人的亲人去世的消息时,女性的焦虑感却相对较低。这可能是因为她们为这件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亲近的人身上而感到庆幸和宽慰。这种情绪并非幸灾乐祸,而是对生命脆弱和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亲人平安无事的庆幸。对于被降职或减薪的消息,无论男女,都会感到焦虑。这可能是因为这些消息揭示了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担忧。
在网络时代,我们的社交比较可以分成两个方面。我们关注他人的成就对我们自身的影响,感受到与他人的竞争压力,看到他人逐步实现目标时的振奋。我们却很少讨论对他人失败的感受。尽管有人希望能在社交网络上避开他人的“私事”,但由于社交网络提供了支持和安慰,完全避开并非易事。而当我们试图避开这些焦虑时,我们可能会开始怀念现实生活中错过的真实情感和联系。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他人生活的影响。无论是为亲人的平安庆幸,还是对他人遭遇不幸的焦虑,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真实感受。我们应该学会正视这些情绪,寻找合适的方式来处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感受,避免在社交网络上过度讨论他人的不幸。毕竟,真正的支持和关心应该是在现实生活中给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