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籽葡萄都蘸了避孕药?专家称毫无依据
时下正值葡萄的成熟季节,一则关于无籽葡萄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疑虑。视频中,一位果农模样的男子声称无籽葡萄是“蘸了避孕药的”,这一说法立即引发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和健康问题的担忧。究竟无籽葡萄是如何培育出来的?是否真如视频所言与避孕药有关?我们来深入了解一番。
随着这段视频的广泛传播,一些无籽葡萄产区受到了不小的影响。那么,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避孕药对植物而言是完全无效的。石家庄市妇产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二门诊主任亓蓉明确指出,避孕药只针对动物体内的生理机制起作用,植物体内缺乏相应的受体和信号途径,因此避孕药无法被植物识别和起效。同样,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的聂继云主任也强调了这一点,他提到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是完全不同的物质,无法互相调节。
那么,无籽葡萄是如何培育出来的呢?这主要得益于赤霉素等植物激素的使用。石家庄市林业局果树站的剧惠存站长介绍了无籽水果的常见培育方法,其中就包括利用植物激素处理抑制种子生长而促进果实发育的方法。剧站长还指出,无籽葡萄正是第一类和第三类无籽水果的典型例子。在实际种植过程中,果农会在葡萄的花期和幼嫩果穗形成期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来处理,从而获得无籽葡萄。
赤霉素是葡萄无籽化栽培中最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之一,已经合法登记用于葡萄生产。它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激素,被广泛应用于马铃薯、番茄等作物的生长促进和发芽过程中。聂继云介绍,赤霉素的毒性极低、易降解,据欧盟标准,成人每天食用约1.8吨残留赤霉素的葡萄才可能产生影响。公众不必过于担心赤霉素的残留问题。
剧惠存站长还提到,在种植实践中,如果过量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能会导致植株生长不正常,出现果实畸形等问题。果农在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时都会严格按照规定的浓度和用量来使用,以确保葡萄的品质和安全。
无籽葡萄的产生与避孕药无关,而是得益于植物激素的使用。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是合理的,但在了解事实真相后,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在享受美味葡萄的也可以放心其安全性和健康性。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的使用,目前尚未发现对人体造成直接危害的案例。果农刘利更提到,赤霉素的使用量极其微小,过量使用会导致果枝变硬、果皮变薄,这对长途运输来说并不利。
王忠跃研究员指出,赤霉素的毒性非常低。国际上许多国家对使用后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化合物实行豁免政策,我国也正在借鉴国际经验,对包括赤霉素在内的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豁免标准的讨论。
在中国农药的“农药最大残留量数据库”中查询“赤霉素”后,记者发现只有日本对赤霉素的最大残留量值进行了规定。相较之下,我国在这方面的规定尚未涉及赤霉素。
聂继云进一步介绍,根据欧盟的标准,一个体重60千克的成年人,每天摄入高达3毫克/千克的赤霉素才可能会对健康产生影响。根据农业部葡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葡萄中很少能检测出赤霉素,而检出样品中的残留量也不超过0.1毫克/千克。按照这个数值计算,一个体重60千克的人需要每天食用超过1800千克残留赤霉素的葡萄,才能达到可能对身体产生影响的摄入量。
这样的数据对比和解释,无疑为消费者带来极大的安心。赤霉素虽然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其对人体的潜在危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们可以放心地使用这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而无需过分担忧它的安全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