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高发季 小宝宝要科学预防
手足口病:夏秋季的婴幼儿健康挑战
夏秋季是婴幼儿手足口病的高发期,特别是在7月和8月,达到发病的高峰。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症状为手、足、口咽部出现疱疹,是急性儿童传染性疾病的一种。面对这一让许多家长担忧的疾病,让我们深入了解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背景知识
手足口病是一个全球性的传染病,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有流行的报道。它的主要病原体为CoxA16型和EV71。虽然早期手足口病在欧美等国家较为活跃,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在东亚地区肆虐。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首次发现此病,之后包括北京在内的多个省市都有相关报道,期间还多次发生疫情暴发。据观察,人群中每隔2至3年就会有一次手足口病流行。
真实案例分析
楚女士的孩子刚刚8个月大。一周前,邻居家的一个3岁孩子被怀疑患有手足口病,这让楚女士感到担忧。幸运的是,她的孩子当时没有任何异常症状,所以她没有过分紧张。5天前,孩子开始发烧,楚女士最初以为是普通的病毒性感冒,但治疗了几天不见好转。随后,孩子身上开始出现小红点。带孩子去医院就诊,最终被确诊为手足口病。好在病情并不严重,经过4天的住院治疗,孩子已经痊愈出院。
专家分析与初期症状
手足口病专家指出,这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全年都有散发,但每年的4至7月和9至11月是疫情高发期。这种疾病主要影响学龄前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的儿童。常见的首发症状是发热,随后在手、足、口和臀部等部位出现疱疹。少数患儿可能出现心肌炎、肺水肿、脑膜炎等较严重的并发症。
初期症状包括发热和口腔、手、足、臀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部分患者在发病初期会有轻微的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大约半数患者在发病前1至2天或发病时有发热症状,体温多在38℃左右。口腔粘膜疹是较早出现的症状之一,起初为粟米样的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这些斑丘疹主要位于舌部和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患者在同一时间身上都会出现所有症状。水疱和皮疹通常在一周内逐渐消退。
对于家长来说,了解这些初期症状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及时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有疑虑,及时就医,是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的最佳途径。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详解
一、儿童饮食与日常卫生习惯
对于儿童来说,预防手足口病,首先要从日常的生活细节做起。
1. 个人卫生习惯: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关键。勤洗手,这是防止病毒通过手部接触传播的第一道防线。
2. 喷嚏与咳嗽礼仪:当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掩盖口鼻,避免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3. 饮食安全:不要喝生水,多喝白开水,确保水分充足。避免让孩子食用生冷食物,以防病从口入。
4. 营养与饮食: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营养,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增强身体免疫力。
5. 奶瓶与奶嘴卫生:奶瓶、奶嘴是使用频率较高的物品,使用前后应仔细清洗并消毒。
6. 户外活动与防晒:鼓励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但需注意避免长时间日光曝晒,以免疲劳过度降低机体抵抗力。
7. 避免密切接触:尽量避免孩子与已知患病儿童亲密接触,如接吻、拥抱、共用餐具等,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二、成人的卫生习惯对孩子的影响
家长的行为和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有着直接影响。在预防手足口病方面,家长也需特别注意。
1. 接触孩子前的准备:在接触宝宝前、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家长应认真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避免病毒传播。
2. 避免公共场所: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降低感染风险。
3. 消毒措施:对患者口鼻分泌物污染过的玩具或其他物品、经常触碰的物品、家具和厕所要进行彻底消毒。可使用高温(>56℃)、漂白粉或紫外线照射等方法进行消毒。
4. 亲密接触前的准备:成人在外接触公共设施后容易携带病菌,回家后与孩子亲密接触前,建议先换衣服、洗脸洗手、漱口,减少病毒传播给孩子。
警惕症状:
家长和医生要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如孩子出现持续高热、反复呕吐、嗜睡、易惊吓或烦躁、手足抖动、躯干共济失调、突发性肢体无力、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等症状,应尽快就医并加强救治。
最后提醒大家,如遇健康问题,务必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早诊断、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