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青未了全文(齐鲁青未了上句)
山东威海人如何称呼对方齐鲁方言的丰富魅力
【语言论坛】
作者:黄修志(鲁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闫晓涵(鲁东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最近,央视康辉与倪萍关于山东方言倒装句的对话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山东人在聊天时常常使用倒装句,透露出浓厚的人情味和乡土情。除了倒装句,山东方言还有哪些独特魅力呢?让我们一起。
杜甫诗云:“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山东的方言,作为孔孟故里和诸子摇篮的遗产,对中国汉语的发展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西汉,山东境内就已存在齐、鲁、东齐三个方言区。现代山东方言属于官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极具地域特色。
一提到山东方言,很多人首先会想到“俺”。在山东方言中,“俺”是最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既可以指单数的“我”,也可以包括复数。“咱”则多用于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恁”是第二人称代词,同样可指单复数。“大”作为尊称的前缀在山东方言中广泛使用,如“大姨”、“大婶子”、“大妹子”等。
山东方言中更常见的是一些带有“子”缀的词。比如郯城方言中的“子”(点心)、“对子”(对联)、“牙花子”(牙床);诸城方言中的“胰子”(香皂)、“电棒子”(手电)、“古蛋子”(小气鬼)等。泰安方言中一些单音量词也常加“子”缀。
在动词后缀方面,山东方言常加“巴”、“打”、“悠”、“拉”、“古”、“棱”等,如“洗巴”、“踢打”、“扒拉”、“扑棱”。形容词加上“拉吧唧”、“不拉唧”等表示贬义。鲁西地区的菏泽、聊城、济宁等地还常用“哩慌”,表示程度的加深,如“热哩慌”、“累哩慌”。
山东方言中的单音节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更高级在语法上独具特色。济南方言里,一些具有正反义的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后,加上前缀如“老”、“精”、“溜”、“棱”等,构成“XAA的”式,表示程度的加深。诸城方言则常用“大AA”和“精BB”式。烟台方言中,副词“挺”和“真”常用来表示形容词程度,其比较级和更高级的表达方式也有独特之处。
除了词汇的丰富,山东方言在句式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在比较句式方面,山东方言常用“叫”字句表示被动,其语法结构变化多端,却表达同一意思。山东方言在一些问句如反复问句方面,常在一个特殊位置加上否定词。烟台、威海方言常在开头加上“是不”“是没”,而泰安方言常在结尾加上“不”“没”。
山东方言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倒装句,其生动的词汇、丰富的句式以及独特的语法结构都体现了浓厚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情怀。威海人作为山东的一部分,在称呼对方时也会融入这些独特的方言元素,展现出浓厚的人情味和乡土情。“家走”、“家去”,这些日常用语背后蕴含着生活的烟火气,是“往家走”、“到家里去”的生动缩略。普通话中的补语“开”,在山东方言中则有着别样的韵味。当“开”字被置于动词与宾语之间,如“下开雨了”,它传达了动作开始的情境。山东人民更习惯将“开”置于宾语之后,如“下雨开了”,这种表达更显口语化,透露着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山东方言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语序,体现在对主体感受的描绘上。泰安方言的“岗+感受+来”“乔+感受+得吭”结构,就像是在用浓郁的乡土色彩涂抹每一分情感。诸如“岗头疼来”“我乔冻得吭”,这些语言符号生动展现了当地人的真实感受和生活状态。
方言,就像是一道桥梁,连接着历史与现实,贯穿时空的脉络。它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文化的传承。对于山东方言而言,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在《金瓶梅》《水浒传》等经典文学作品中,山东方言的鲜活运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历史文化的窗口。与此人口流动,尤其是移民,对方言的发展和扩散影响深远。京杭大运河的商人群体的流动,为山东方言注入了新的元素。
当我们深入山东方言与邻近省份方言的交融重叠状态,不难发现,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的背后,是历代移民群体共同塑造的结果。清朝初年,山东等地的流民因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进入东北或“关外”,他们的语言也随之一同传播,对现代东北、内蒙古等地方言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语方言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每一种方言都是情感纽带和文化世界的象征。普通话、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在新时代,我们应珍视并科学保护各地区、各民族的语言文化,发掘其中蕴含的振奋人心、团结奋斗的力量。让这些力量汇聚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浩荡干流中,滋养神州大地,深入人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享伟大复兴的荣光。
提及“齐鲁青未了”,它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诗句,更蕴含着对山东文化的赞美和对齐鲁大地的深情厚意。这里的“青未了”意味着山东的青山绿水、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永无止境,始终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光明日报》的这篇报道,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山东方言的魅力,也让我们更加珍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