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古船时隔150多年重见天日
长江口二号:百年古船的传奇重现
历史总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当代产生连结。在不久前的一天凌晨,被誉为“长江口二号”的清代古船,经过一百多年的沉寂,终于在长江口横沙水域被成功打捞出水。这艘在岁月长河中隐匿已久的古船,以其雄伟的姿态和丰富的内涵,展现了中国水下考古技术的重大突破^[1][3][5]^。
一、打捞概貌
这艘古船基本信息丰富且独特。它属于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5年),是一艘木质贸易商船,推测为当时上海地区广泛使用的沙船类型。尽管历经百年风霜,船体残长仍达38.1米,宽9.9米,埋于5.5米深的淤泥之中。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31个舱室、桅杆和船头等结构都保存得相当完整^[4][7]^。
打捞过程可谓是一场技术与耐心的较量。打捞团队采用了创新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通过22根巨型弧形梁形成的沉箱将古船及其所有附着物包裹其中,总重量超过万吨。从2022年11月20日20时开始作业,历经4小时40分钟,这艘古船终于被整体提升出水,并由“奋力轮”工程船将其转移到安全地带^[3][5][6]^。
二、技术亮点
技术创新的应用,使这次打捞成为了一次历史性的突破。弧形梁技术首次实现了万吨级沉船的“无接触打捞”,最大程度地保护了船体及文物的完整性。上海大学的精海团队利用无人艇完成了沉船的精准定位、环境监测和水下拍摄,显著提升了作业效率^[3][6]^。结合水下声呐扫描、海洋环境监测等技术,考古团队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探测、定位和保护体系,为复杂水域的考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6]^。
三、考古价值
这艘古船不仅是文物的宝藏,更是历史的见证。船舱内发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如景德镇窑瓷器、宜兴紫砂器以及越南水等,其中还包括元代瓷器和同治年款绿釉杯等珍品。这些文物不仅印证了清代海上贸易的繁荣,也为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3][4]^。作为晚清大型木质帆船的典型代表,这艘古船填补了我国古代造船史和航运研究的空白,被誉为“时空胶囊”,承载着上海开埠初期商贸活动的关键信息^[1][4][8]^。
四、后续工作展望
这艘古船出水后,被小心翼翼地运送到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接下来,多学科专家将携手进行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工作。修复船体和研究的进程可能需要数年时间,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未来,这艘古船可能会在某个博物馆中与公众见面,继续讲述它的传奇故事^[4][6]^。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历史瑰宝在未来展现出更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