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就120延误救治事件成立调查组
彭某君的悲剧:一次急救调度失误引发的深刻反思
一、事件回顾
2022年5月17日,河南大学郑州校区一名大三学生彭某君突发意识障碍。当日上午10:27,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首次通话长达8分13秒,但调度员并未及时派遣救护车。直到当日12:15,室友再次拨打120后,救护车才于12:25抵达现场。彭某君已昏迷不醒,最终经过抢救无效,于5月30日离世。这一事件令人痛心,同时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二、事件焦点
家属对此事件表示强烈质疑,他们认为首次求救电话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延误了救治时间超过2小时,导致彭某君的脑出血病情恶化。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教训,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急救体系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调查处理结果
针对此次事件,郑州市卫健委于6月3日成立了专项调查组,对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调度员因对病情判断失误、未及时派车且言语不当被开除。调度班长和科长也因未严格执行上报制度而受到相应的处分。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领导班子也被集体约谈,中心主任承诺全市急救系统将进行全面整改。
四、问题暴露
此次事件暴露出急救调度存在的漏洞、应急能力的不足以及制度执行的不力等问题。调度员在面临紧急情况时,主观判断患者病情不危急,过度纠缠地址信息,未按规范启动紧急响应。处理复杂情况时,仅依赖回拨电话,未联动110等渠道,显示出协调机制的缺陷。重要事项上报流程形同虚设,管理层监管缺位,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改进。
五、后续措施与反思
郑州市卫健委表示将强化急救系统培训,完善联动机制,并定期公开整改进展。此次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急救体系规范化的广泛讨论。我们必须深刻反思这次事件,从中吸取教训,加强急救体系的建设和培训,提高调度员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在面临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有效地为患者提供救援。也要加强公众对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急救电话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便在关键时刻能够正确、迅速地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