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胰岛素学问大 糖友自行注射需防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之路:另类低血糖现象与有效预防策略
随着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以及糖尿病治疗理念的持续更新,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了胰岛素治疗。许多患者为了方便,会在医生的指导下自行注射胰岛素。尽管采取了这样的措施,有些患者仍无法达到理想的疗效,这背后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另类”低血糖现象。
胰岛素治疗在带来疗效的也潜藏着低血糖的风险。这些低血糖现象有时表现得并不典型,却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例如,低血糖可能引发冠心病患者的心衰,导致持续的憋喘;也可能导致肢体活动障碍,甚至出现偏瘫。更甚者,低血糖可能引发认知障碍,表现出类似精神病的特征,如用头部撞墙等行为。还有可能出现牙关紧闭等癫痫样反应,或者无法听懂他人话语,且在低血糖期间发生的事情被全部遗忘等。
低血糖并非不可预防。对于正在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来说,有效的预防策略至关重要。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配合好饮食、运动和监测,保持三者之间的均衡,避免波动过大。患者应定期就医,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药物使用不当导致低血糖。外出或运动时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含糖食品;限制饮酒,尤其不能空腹饮酒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代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的应用,为降低低血糖风险提供了新的选择。相较于第二代胰岛素的人胰岛素制剂,胰岛素类似物更接近人体生理胰岛素的分泌,使低血糖发生率更低,整体降糖效果更好。胰岛素类似物的使用更为方便,注射后可立即用餐,无需等待。
对于那些因注射人胰岛素而反复出现低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第三代胰岛素类似物,以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糖尿病患者在接受胰岛素治疗时,应充分了解低血糖的风险,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确保治疗的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