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评论 糖尿病评价
一、疾病管理与控制评价
糖尿病的管理与控制在当下显得尤为关键。对于血糖的监测,当空腹血糖达到或超过7.0mmol/L,或餐后两小时血糖达到或超过11.1mmol/L时,糖尿病的诊断便不容忽视。在血糖的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其平均水平,更要关注血糖曲线的平稳性,因为餐后的血糖波动对血管的损伤更为显著。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反映近8-12周平均血糖的指标,当其达到或超过5.7%时,提示着糖尿病前期的风险。
对于并发症的筛查,我们采用密歇根神经病变筛查量表(MNSI)来评估神经病变的风险。若问卷得分≥7分且检查得分≥2分,那么需要进一步进行检查。定期的眼底检查和肾病筛查也是预防视网膜病变和早期发现肾病的重要手段。
在综合代谢管理方面,除了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的控制也同样重要,我们需要避免"三高"的协同危害。值得一提的是,新型GLP-1/GIP双靶点药物,如RAY1225和BGM0504,在2025年的ADA会议上展示了其显著的降糖减重效果。
二、患者生活质量评价
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不仅关乎疾病本身,更关乎患者的心理和社会支持。糖尿病容易引发焦虑和抑郁,因此定期的心理评估显得尤为重要。自我管理能力也是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评分,若总分低于40分,说明需要强化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如低盐低脂饮食和餐后运动,至少每周150分钟,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三、治疗风险与误区
糖尿病的治疗并非没有风险,也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降糖药物可能导致低血糖或胃肠不适,因此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一些患者存在认知误区,认为"不治疗反而更好",这是错误的观念。长期的高血糖会渐进性地损伤器官。仅依赖药物而忽视生活方式调整也容易导致疗效不佳。
四、流行病学现状
当前,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量超过1.17亿,但知晓率与控制率仍待提高。糖尿病的年轻化趋势明显,18-29岁人群的患病率已达到5%,这与精致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糖尿病的管理与防治,建议结合2025年的ADA标准和《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进行动态评估。我们需要深化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提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以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带来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