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农夫山泉
在媒体与企业之间的较量中,京华时报与农夫山泉的“标准门”事件无疑是一起引人注目的案例。这一事件始于一场关于饮用水标准的争议,迅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讨论。让我们回顾一下这起事件的来龙去脉。
事件的导火线是京华时报连续28天、以多达67个版面和76篇报道的力度,质疑农夫山泉执行的地方标准是否低于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报道中,京华时报援引了行业协会的观点,并指出农夫山泉的“水质不如自来水”。这些报道并未提供官方的检测报告作为支撑。
接着,农夫山泉迅速反击,强调其同时执行国家《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和浙江地方标准,坚决否认其标准低于自来水。农夫山泉还指控京华时报捏造卫生部门的意见。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甚至在新闻发布会上爆发激烈冲突。
随后,农夫山泉采取了法律行动。他们于2013年5月起诉京华时报,索赔6000万元名誉损失。同年11月,农夫山泉还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报京华时报的虚假报道。
这起事件不仅使媒体监督的边界问题浮出水面,也使得京华时报的角色定位受到质疑是从“监督者”转变为“冲突方”。农夫山泉北京工厂停产,桶装水在京下架,舆论对于“媒体审判”和食品安全标准的执行产生了广泛的讨论。
截至2025年,农夫山泉转向茶饮市场,成功在云南建立茶厂拓展业务。而京华时报则未再就此事件公开回应。这起事件的最终司法判决结果也未曾公布。这起事件被视为中国媒体与企业关系中的标志性案例,反映了食品安全舆论监督的复杂性。它也提醒我们媒体在履行其监督职责时,必须坚守公正、客观的原则,避免过度介入商业纷争,以确保其公信力和权威性不受损害。企业在面对媒体质疑时,也应积极回应、坦诚沟通,共同维护公众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