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受体结合率测定
激素与受体间的反应,如同舞者间的优雅互动,快速而可逆,严格遵循质量作用定律。在肝细胞的神秘舞台上,胰岛素受体以两种形态存在。当谈及这些受体时,我们不得不提到它们的数量与亲和性。
胰岛素受体,数量虽少却对胰岛素有着极高的亲和力,它们是功能性的主力军。而那些数量众多但亲和性较低的受体,虽然存在却未发挥核心作用。胰岛素的生理效应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依赖于受体的结合率。当受体达到其全部饱和的浓度时,结合率达到巅峰,生理效应也随之最大化。
大部分Ⅱ型糖尿病患者成年后发病,他们的胰岛素分泌功能正常甚至超产。这些患者主要是由于脂肪和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也就是所谓的胰岛素抵抗。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部位与胰岛素及胰高糖素协同合作,调控细胞代谢。糖尿病或具有胰岛素抵抗的肥胖患者的多种细胞对胰岛素的结合能力较正常人低很多。但通过控制饮食或服药后,这些结合能力可以逐渐恢复,接近正常水平。
为了测定胰岛素受体,我们采用了一种叫做受体放射分析法(RRA)的方法。我们从空腹的静脉血中分离出血浆与血细胞,并对血细胞进行一系列的处理。然后将血细胞混悬液与不同浓度的胰岛素以及标记过的胰岛素共同反应。通过这一反应,我们可以得到一条结合曲线,从这条曲线上我们可以计算出受体的亲和常数以及结合容量。
正常的参考值范围是:高亲和力低结合容量的胰岛素受体为k1=(1.03~5.21)×10^9LMˉ,r=40-80个/个细胞;低亲和力高结合容量的胰岛素受体为k2=(1.24~4.86)×10^7LMˉ,r=1500-3000个/个细胞。这些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胰岛素受体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解读,我们可以预测哪些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这种方法也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希望在未来,我们能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