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狭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病因探究
至今,这种疾病的病因依然如迷雾般难以捉摸,没有确定的答案。部分学者认为此疾病与家族遗传有着微妙的联系,尤其在家族性病例中更为显著。病变主要聚焦在冠状缝或多处骨缝的骨化过程。对于颅缝骨化的成因,有些学者将其归因于原因不明的原发性狭窄颅骨,这类患者在出生时便出现颅缝骨化;而继发于其他身体疾病的颅缝骨化则被称为继发性狭窄颅骨,例如克汀病患者在使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时可能出现过度骨化。
回溯到1975年Cohen及1976年Converse的研究,他们详细阐述了狭窄颅骨疾病的病因,将其视为一种先天性发育畸形。关于其深层原因,可能与胚胎期的胚叶发育障碍、骨缝膜组织异位骨化中心以及部分胚胎基质的缺乏有关。少数病例显示出遗传因素的作用,个别病例则可能与维生素D、甲状腺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有关。Park和Power提出的颅骨间质束生长不全理论,也为我们理解这一疾病提供了新的视角,即颅骨减少和骨缝组织过早骨化。
至于颅缝骨化的起点、如何扩展骨化、颅穹顶隆起、颅底骨缝和硬脑膜的作用等问题,依然笼罩在迷雾之中。值得注意的是,颅底的发育在狭窄颅骨疾病的面部畸形改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病理机制详解
颅骨是由前额骨、顶骨、颞骨、蝴蝶骨等骨骼组成的。在初生之际,这些骨骼是分离的,它们之间通过纤维连接,我们称之为骨缝。正常情况下,颅骨不仅要完成融合,还要持续生长。这种生长与发育的和谐平衡持续到青春期,此时颅腔体积基本固定,之后颅骨逐渐完全骨化。若在此过程中,某些因素干扰了颅骨的骨化,便会导致病变。一个或多个颅骨过早的骨化会打破这种平衡,影响颅骨的发育。脑组织仍在继续发育和生长,这导致颅骨进行补偿性扩张,形成了各种颅骨畸形。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这是大脑生长最为迅速的时期。新生儿的大脑在出生后半年内重量增加85%,一年内增加135%。头围在一年内可以完成预期增加的50%。婴儿额叶的体积在半个月内就能达到成人的47%,这一时期的脑组织发育对颅骨的发育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如果婴儿在发育过程中,一个或几个颅骨缝过早闭合,这会阻碍颅骨的生长和扩张。但大脑仍在继续发育,颅骨的补偿性扩张能力有限,这会导致颅内压增加,严重影响脑组织的正常发育,进而引发各种脑功能障碍。这一过程从内到外都充满了挑战,婴儿头部的可塑性在这一阶段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