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性眼肌麻痹是怎么引起的
一、病因探索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该病源于梅毒和结核病的影响,但现在,它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特发性眼眶炎假肿瘤的范畴。尽管病变主要发生在海绵窦,随后侵入眶裂,部分病例影响眶尖,但其真正的原因仍不明确。通过皮质激素治疗的特效反应,我们可以确定这确实是一种免疫性疾病。
二、发病机制详解
疼痛性眼肌麻痹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根据皮质类固醇的病理检查和临床应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推论:
Hunt回顾了Tolosa在1957年的研究,认为该病可能是海绵窦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例如,Tolosa报告了一名女性患者,她表现出右眶区疼痛、恶心和呕吐等症状。颈动脉造影发现虹吸狭窄,开颅检查并未发现明显的鞍区变化。尸检结果也排除了动脉瘤和肿瘤的存在。但当打开海绵窦时,发现颈动脉被肉芽组织包围,窦腔部分堵塞,颈动脉狭窄且壁脆弱。显微镜下的观察显示颈动脉外膜增厚,动脉周围存在非特异性肉芽组织,这些组织影响了相邻的脑神经干。
另一例由Lake报告的男性患者,通过X射线检查发现右蝶骨小翼密度增加。手术过程中,海绵窦被一层薄薄的灰红色肉芽组织覆盖,蝶骨小翼骨膜增厚。这些肉芽组织实际上是炎症组织,其中包含多形核细胞。眶裂硬脑膜出现坏死,表面覆盖肉芽组织,同样包含多形核细胞和单核细胞。Smith据此推断出眶裂和海绵窦存在慢性炎症。
崔国义报道的10例患者中,有6例表现出类似的病理特征。通过CT和MRI检查,发现两侧海绵窦不对称,窦内密度异常,蝶骨小翼密度增加,脑脊液白细胞总数增加。史大鹏等人在17例患者的MRI检查结果中发现,部分患者表现出眶裂斑片或小结节阴影,以及不同程度的眶裂宽度和增大,导致两侧海绵窦形状不对称。
Mathew提出该病可能与免疫系统缺陷有关。Hallpike发现该病与眶内炎性假肿瘤相似,进一步推测其为免疫反应性疾病。这一假设得到了使用免疫抑制剂类固醇治疗成功的支持。
总结本病的发病机制如下:
1. 蝶窦慢性炎症的刺激,累及海绵窦和颈内动脉,产生非特异性肉芽组织,影响邻近的神经干,导致典型的临床症状;
2. 颈动脉瘤、鼻咽肿瘤、蝶鞍肿瘤、听神经瘤等压迫相邻神经干;
3. 颈内动脉壁增厚导致的神经干狭窄以及高血压动脉硬化;
4. 免疫功能异常与皮质类固醇的敏感性支持。
以上是对疼痛性眼肌麻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深入解析和生动描述,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