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西医的互补性3
深化理解:肾阳虚证的多元与药物验证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肾阳虚证的理解,我们有了更多的体会。
我们不能单纯追求单一的特异性指标来证明“证”。若能找到这样的指标,那可能意味着我们已经将这一证候定位为某种具体的疾病。肾阳虚证所展现的特异性指标阳性率仅为60%~85%,内分泌轴上的变化也是散在的隐潜性,这显示出“证”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证”是一种综合的功能状态,它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可以发展和转化的。人体的生理拥有强大的调节能力,能够通过反馈机制使机体达到自稳态。一旦这种调节机制失控,就会表现出病理特征。从脏腑进行辨证研究,虽然可以推导出病理发源地,但由于缺乏具体的实体和调控中心对应,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自80年代中期起,我们开始从方剂辨证思路入手。中医传统上重视通过证效关系来判断辨证的准确性。张仲景的“有是证用是方”理念,验证了证的存在可以通过药物来确认。虽然脏腑辨证需要从人体表现的证候外象入手,但受限于取材困难,如肾阳虚证的病理发源地在下丘脑,还只是推论。
为了验证这一推论,我们采取了动物模型进行研究。我们选择了生理性肾虚的老龄鼠和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模拟肾阳虚的模型。这两种模型病因明确、条件可控,而且可以随意取标本进行对比研究。这为阐明病位和找到药物作用于肾阳虚证的调控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研究中,我们观察到补肾益寿片对老年人的血清睾酮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在对比研究中,我们发现老年大鼠下丘脑双氢睾酮受体亲和力明显下降,而补肾益寿方药能有效改善这一状况。补肾方药还能有效改善老龄大鼠下丘脑儿茶酚胺类神经元机能的老化。这些研究为肾阳虚证的定位提供了重要依据。
肾阳虚证的研究是一个复杂且深入的过程,涉及多个层面和角度。从方剂辨证思路入手,结合动物模型研究,我们逐渐揭示了肾阳虚证的病理机制和药物作用机理。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肾阳虚证的本质,也为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剂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