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孩童更有教养?
作为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发展总是充满了忧虑和期待。他们会把关于孩子发展的书籍和资料熟读牢记,生怕错过孩子成长中的任何一个关键时期,也担心忽略任何发展迟缓的迹象。这种殷切的期盼,有时却让我们忽略了最直观的观察方式田野观察。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注意力以及转移注意的能力都有所不同。当这些认知发展与环境和个织在一起时,每个孩子的教养方式都需要量身定制。也许你的孩子已经五岁,但可能还需要你用对待三岁孩子的语调去沟通;或许他们已经上学,但仍需要更多的肢体引导才能理解你的话。这些表现可能会让我们感到气馁,甚至怀疑自己的教养能力。但请记住,当我们根据孩子的真实能力去引导他们,不再随意贴上诸如“不成熟”、“过动”、“不专心”等标签时,孩子们会更容易体验到社交与情感的奖励。
这些孩子并非缺乏同理心和仁慈,他们只是需要学习如何正确表达。面对他们的攻击性行为,我们不应轻易认为他们缺乏同理心或不懂仁慈。事实上,这些行为可能是源于环境因素,如环境威胁让他们忙于自我保护;或是由于他们较弱的冲动控制能力,无法迅速转换情绪;还可能是他们对社交暗示的理解较慢。对于这些孩子,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学会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作为照顾者,我们需要更加细心地观察他们的行为,并在他们表现出正向行为时给予鼓励。
面对孩子频繁的攻击性行为,照顾者的压力会不断累积。这种压力可能会成为孩子行为的“助燃剂”,让亲子关系陷入恶性循环。照顾者也必须照顾好自己,减轻压力,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
当我们面对这些挑战时,记住孩子需要我们的引导和支持。他们的行为和表现并不意味着他们是故意为之或是负面的标签所描述的那样。我们需要以更开放的心态去理解他们,用更耐心和关爱的方式去引导他们成长。毕竟,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需要适合自己的阳光和雨露才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