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稳步向上
近年来,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这一进步得益于各地健康科普工作的不断创新和成果。尽管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互联网上仍有一些伪专家、伪科普误导公众。在此背景下,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传播高质量健康科普方面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责任。
健康素养,是每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以及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随着我国《健康中国行动》的深入推进,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高。从各地反馈来看,尽管不同区域进度有差异,但总体呈现稳定上升的态势。比如,宁夏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就在持续提高,他们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达到并超越预期目标。
除了传统的线下讲座,线上科普也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线上平台如“宁波健康教育云平台”等,不仅覆盖了广泛的医疗卫生机构,还拓展到了农村文化礼堂、村居委会、社会养老机构等多个领域,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便捷的健康科普服务。
健康科普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公益性和营利性、专业性和通俗性的矛盾需要得到解决。医学知识的专业性与大众传播的群众性、通俗性之间的距离需要被缩小。科普内容虽然增多但爆款偏少,部分医生缺乏持续性的专业团队指导和运营,科普传播的影响力有限。部分医生对科普的重视程度不够或时间精力不足,也是制约科普工作的重要因素。
为了提升科普传播的“含金量”与“含新量”,我们需要多管齐下。要鼓励医生积极参与健康科普工作,建立激励机制,让他们认识到健康传播与临床诊疗同等重要。加强专业团队的建设和运营,提高科普内容的质量和影响力。还需要完善健康科普发布和传播的机制,创新传播模式,提升传播效能。
一些医生已经开始尝试新的方式,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科普,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例如,《健康脱口秀》这样的节目形式新颖,受到各年龄层的欢迎,也标志着医生愿意真正“俯身”做科普的时代到来。
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尤其是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要发挥主力军作用,生产更多高质量的健康科普内容,让居民触手可及更多“好看、好听、好记、好用”的健康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重塑健康传播体系,打造全方位的健康科普平台
要构建完善的健康传播体系,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医务人员在健康科普方面的积极性。王彤医生提议,健康科普需要坚持“三化”原则,即体系化、制度化、品牌化。他强调,当前的健康科普存在碎片化问题,缺乏可持续性,因此构建完善的体系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可以将健康科普纳入医生的工作绩效、评奖评优、职称评审以及患者满意度等考核标准中,以激发大家参与的积极性。科普和新闻一样需要讲究时效,为此可以运用四张表(时间表、事件表、问题表和创新表)进行规划,以提升传播的质量和效果。
深化轮岗培养模式,提升健康教育服务质量。王利霞医生建议,目前医疗科普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特别是基层人才的培养。为了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建议采用更多联合培养模式。通过深化轮岗培养,可以让医生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经验,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服务。
鼓励创新模式也是打造健康科普平台的关键一环。业内人士建议,一方面希望各大流量平台能提高准入标准,为健康科普提供一个优质的土壤,避免劣质内容驱逐优质内容;另一方面,也期望科普工作者能更加注重公众的需求导向,结合“广撒网”和“点单式”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姚乐医生作为从肝胆外科转为专职负责医院健康促进的专家,他深刻认识到一个成功的健康科普作品需要具备哪些要素。他表示,一个能“出圈”的健康科普,不仅在形式上要“接地气”,更要在内容上“取悦观众”,从而帮助大家“听得进、学得会、用得上”。只有这样,才能稳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加快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构建完善的健康传播体系、深化轮岗培养模式、鼓励创新模式以及打造成功的健康科普作品,都是打造全方位健康科普平台的关键要素。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才能真正实现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