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医共体:打通“围墙”办百姓家门口的“大医院”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推进医改的关键所在。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县域医共体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受多方因素制约,这一问题并未得到完全解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浙江的一些地区积极开展县域医共体改革,努力打破医疗资源城乡不均衡的困境。
在浙江德清县,一场深刻的医疗变革正在悄然发生。吴峥明,这位湖州市德清县阜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院长,曾是德清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的主治医师。他的职业生涯的转变,正是德清县医共体改革的一个缩影。通过整合县内医疗资源,德清县形成了两大医疗集团,吴峥明通过层层选拔和长达20个月的挂职锻炼,最终成为阜溪街道社会卫生服务中心的院长。在他的带领下,这家小小的卫生院正在向综合型医院跨步转型。
通过医共体改革,阜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医疗区、中医馆、公共卫生区、住院病区和康复区等,开放床位20张。在集团的统一管理运作下,实现数据互通共享。辖区内老百姓就医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吴峥明表示,通过集团的资源调配和专家团队的支持,医生的医技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德清县卫生健康局局长马建根介绍,为了深化医共体改革,德清县在两大医疗集团设立了财务管理中心,将县镇医疗卫生财政补助资金打包给集团。集团可以结合资金性质和用途进行统筹使用。集团的人员采取统一自主招聘、统筹使用的方式,打破了单位、科室、身份的限制,实现有序流动。聘任县级业务骨干担任卫生院业务副院长,县级专家每周固定排班在基层工作,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桐乡市则是致力于打造县域医共体的医学“小高峰”。桐乡市卫健局副局长陈伟强表示,桐乡市更加清晰地定位了医疗集团牵头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层级功能,明确了各医疗集团的统一法人地位。在打造医共体方面,桐乡做出了智慧医疗、中医的基层化、医养结合等三个特色。
围绕群众看病就医“少跑、就近跑、不跑”的目标,浙江省推出了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行动方案。浙江省卫健委体改处副处长顾亚明表示,通过数字牵引和推出健康医保卡“浙里办”,市民可以轻松实现不带就诊卡、不带钱包看病。这一改革聚焦数字化服务,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医疗体验。
探访“浙里办”健康医保卡:一卡通行,便捷医疗新纪元
近日,记者从浙江了解到一项医疗新动态健康医保卡“浙里办”。该服务将浙江市民的电子健康卡和电子社保卡(医保卡)互绑互认,两卡融合形成一张虚拟卡,正引领着医疗领域的便捷新纪元。随着医疗费用自费、医保结算的开通,以及医疗健康、医疗保障服务的上线,这一创新举措将逐步替代医院自发实体就诊卡,解决医疗机构长期存在的“多卡并存、互不通用”问题。
对于服务基层医疗的吴峥明来说,浙江省开展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基层医疗机构带来了显著变化。他欣喜地分享道:“以前老百姓需要亲自到人工窗口排队挂号,如今通过自助机和手机应用就能轻松实现支付。甚至乡镇的居民也能直接预约县级医院的专家专科号。”这一变革不仅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效率,更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在推进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进程中,以德清县为例,两大医疗集团建立了连续医疗服务中心。该中心不仅提供省、县、镇三级医疗机构的转诊服务,还负责专家联系、病床调配、入院检查、出院回访等连续关怀。通过制定详细的分级诊疗疾病参考目录,引导患者首选在基层就医,有效缓解了“小病去大医院”的现象。
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桐乡市在浙江省医共体信息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今年,桐乡市将“最多跑一次”改革融入县域医共体建设,努力满足群众便捷就医需求。在智慧医疗的助力下,桐乡市已实现智慧结算全域覆盖。除了传统的市民卡诊间支付、医保移动支付等方式,还推广了“医后付”“刷脸付”等新型智慧结算方式。这不仅缩短了门诊高峰时段的等候时间,还实现了与多家省级医院的医技检查报告互查。健康桐乡APP也新增了影像报告图像查看功能,并推出了浙江省首个医疗集团的“互联网+护理”平台,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和专业的护理服务。
在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动下,浙江省的医疗服务正朝着更加便捷、高效的方向发展。健康医保卡“浙里办”的推出,不仅是医疗服务领域的一次创新,更是对“以人为本”服务模式的深入和实践。期待这一便捷医疗新纪元能为更多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和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