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便秘致病菌首次被发现
全球范围内,大约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慢性便秘。那么,这种状况是由于某种细菌侵入人体并在大肠黏膜上定殖引起的吗?最近,科技日报从南京大学传来消息,朱敏生教授团队联合多家研究机构经过近十年的辛勤努力,成功分离出导致顽固性便秘的致病菌,并将其命名为Shigella sp PIB(简称PIB菌)。该细菌能够分泌一种名为二十二碳五烯酸(DPA)的物质。DPA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具有直接抑制肠道节律性收缩、降低肠动力的作用。实验显示,通过口腔摄入PIB菌的小鼠会表现出顽固性便秘,其便秘表型与人类慢性便秘高度相似。相关研究论文已发表在权威医学期刊《临床研究杂志》上。
慢性便秘大部分属于功能性便秘,现有的治疗方法对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效果不尽如人意,且容易反复发作。这类患者表现为顽固性便秘,还可能引发肠癌、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等并发症。对于这些患者,大肠手术切除是治严重功能性便秘的唯一方法。
南京大学医学院副研究员陈鑫是此次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他透露,研究团队与南京大学医学院金陵医院的专家团队合作,对患者肠黏膜菌进行了大规模的功能筛选。他们从患者结肠黏膜中分离并筛选出大量细菌,进行逐个培养,并在体外的结肠肌张力仪中进行检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种能够抑制结肠收缩的细菌。
陈鑫解释道:“正常情况下,结肠会有规律的收缩,将产生的粪便推向肛门。一旦结肠收缩发生异常,就会导致便秘。我们将这种能够引起便秘的细菌命名为Shigella sp PIB。它是一种志贺氏菌的新亚型,含有鞭毛和丰富的菌毛,可以长期在大肠黏膜上定殖。”
研究团队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特征序列和突变序列筛选,成功建立了高特异、高敏感的PIB菌核酸PCR检测方法,并进一步完善了粪长链不饱和脂肪酸DPA的检测方法。
利用这些检测方法,研究人员检测了68例临床确诊的顽固性便秘患者,结果发现75%的患者为PIB阳性或DPA阳性。而在180例正常人或非顽固性便秘患者中,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这一重要发现表明,如果PIB或DPA检测呈阳性,就可以确定是顽固性便秘患者,必须进行医学治疗。在可疑患者甚至人群中筛查顽固性便秘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诊疗意义。
那么,能否定向消灭这种引起顽固性便秘的PIB菌呢?陈鑫介绍,研究团队从河水中筛选出了三种能够高效、特异性地杀灭PIB菌的噬菌体。在给感染PIB菌的便秘小鼠喂食这些噬菌体后,小鼠粪便中的PIB菌消失了,便秘症状也基本消失。这一发现令研究团队感到兴奋。陈鑫表示:“如果能够运用噬菌体研发出杀灭PIB菌的药物,将减少手术治疗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并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他还补充道:“如果检测到人体感染PIB菌,即使还没有发病,也可以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
陈鑫也坦诚地表示,PIB菌可能只是目前发现的众多导致顽固性便秘的致病菌之一。关于它的来源、如何进入人体以及感染人数等问题,仍需要进行大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