纾解“急难愁盼”,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健康知识 2025-04-20 00:42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2012年至2022年6月底,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7.9亿人增长至10.4亿人,这一庞大的数字变化见证了我国养老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为老年人构建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截至2021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在这一背景下,了解我国养老照料现状尤为重要。本报告结合人口普查数据和其他社会调查数据,以及对长护险试点地区的走访调研,剖析了当前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养老服务差异,为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以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中铁小区为例,这里居住着2000多位离退休老人。在市、区、街道的帮助下,九龄养老服务中心应运而生。该中心采用居家养老模式,为老人提供助洁、助餐、助浴、助医等服务。像赵东林这样的老人,在护工的悉心照料下,享受到了晚年生活的温暖和陪伴。

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养老服务作为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取得了显著进展。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政策创制力度不断加大,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得到提升。养老服务体系不仅关乎老年群体福祉,也影响着中青年人群对未来的预期。

从制度设计角度看,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新时代老龄工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具体规划实施上,“十二五”期间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全民基本医保体系初步形成。截至2021年底,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超134亿元。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总数达36万个,养老床位812.6万张。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被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养老服务体系持续健全,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如今,老年人社会参与不断扩大,他们在养老服务中心的温馨环境中,不仅得到了生活上的照料,更感受到了心灵的慰藉和陪伴。这一切的变化和发展,都彰显了党和国家对老年人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养老事业的高度重视。从“有”到“好”:我国养老服务精准提升之路

随着国家卫健委数据的发布,我国养老服务现状逐渐浮出水面。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6492个,机构床位总数达175万张。我国基层设立了超过4万个老年教育学习点,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已面向老年人免费开放。这些数字背后,反映出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显现出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空间。

养老服务的提升,关乎每一个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山东烟台的董大爷为例,虽然家就住在二楼,但由于行动不便,以前出门成了难题。随着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的推进,加装的电梯让他的出行变得方便多了。这样的故事让人欣慰,但也暴露出我国在养老服务方面的短板。

与此随着老龄人口增多,养老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加。为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以下问题亟待重视。

努力满足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需求。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超过0万人,农村老年男性和女性失能比例都高于城市。这些失能老年人的照料需求不同于对健康老年人的赡养,他们需要专门的护理技能,大量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完全失能失智的老年人甚至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完成日常基本生活。失能老人的护理费用居高不下,再加上护理周期长,许多失能老年人难以得到充分照顾。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约有1500万痴呆患者,其中约1000万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他们也将成为长期照料的重要需求方。如何为这些特殊老年人提供精准、专业的服务,也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还需要关注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为此,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帮助老年人跨越这一鸿沟,如开展城镇老旧小区和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等。这些举措的实施,将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从“有”到“好”,我们要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精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投入、提高服务质量等方式,为老年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