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的起伏不定,常常让人感受到心悸、心跳加速或不规则跳动,伴随着头晕、冒冷汗、胸闷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与心律不整有关。那么,面对心律不整,我们该如何应对?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接受治疗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这个问题。
我们的心脏之所以能日夜不停地跳动,得益于右心房内的一个心脏节律点。这个节律点就像心脏的“发电机”,启动电力后,心脏就能以固定的转速,通过电线网络,将电力传导到心房和心室,让心肌依次顺畅收缩,推动血液流动。对于健康成人来说,心跳通常维持在每分钟六十下到一百下左右。
当心脏跳动的节律出现不正常时,最需要我们警惕的是可能发生的心跳停止。即使是没有明显症状的心律不整,也建议进行静态心电图、二十四小时心电图等基本检查。这些检查由专精心律不整的心脏科医师解读,有助于检测出持续性的心律不整、心跳过慢或过快以及阵发性的心律不整。对于筛检无症状但存在潜在危险性的异常,这些检查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季节转换、天气忽冷忽热、气压变化大时,如台风前夕,心脏跳动的节律最容易不正常。本周,我们有幸邀请到专精心律不整治疗的陈适安医师,分享正确看待心跳不规则的关键保健知识。
心脏的节律点受到自主神经的调节,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会加快;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会降低。例如,情绪紧张或激烈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增加,心跳变快,这是正常的生理变化。
关键一在于,当心脏跳动出现停拍或不顺时,一定要警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不会感受到自己的心跳。但如果感到心脏跳得很重、跳得不顺、时快时慢,或者有明显停顿的感觉,这可能是心律不整的典型表现。但也有很多患者是通过健康检查才发现自己有心律不整。
对于心律不整的患者,最遗憾的是没有自觉症状,等到发作时就是突然的猝死。即使是无症状的心律不整,也建议到心脏科进行整体的评估,分析心律不整的原因及严重度,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治疗。
例如,总胆固醇过高的患者,通过磁振造影(MRI)和电脑断层(CT)检查,可能会发现心脏表面的心包膜外包裹着大量脂肪组织。这些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肪素会渗入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细胞受损,进而引发心律不整。通过计算心包膜外的脂肪组织量,可以预测心房颤动的可能性。控制好血脂,就可以减少心包膜外的脂肪组织,进而降低心律不整的发作风险。
对于老化性的心跳过慢,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以考虑安装心律调整器,让心跳加快。
关键二在于,年龄与心律不整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七十五岁以上的长者,心房颤动的发病率会急剧上升。先天性的心律不整很多是基因突变引起的,如果父母有心律不整,其子女的心律不整风险也会相应增加。对于后天性的心律不整,最常见的原因是心房颤动。这种心律不整与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上升。高血压是其主要病因之一,同时血脂异常、心脏瓣膜受损或严重瓣膜脱垂等也会增加心房颤动的可能性。
对于那些无法通过常规心电图检查确诊的心律不整患者,如果还伴有频繁、明显的心脏不适,可能需要进行侵入性的心导管或心脏电气生理学检查,以确认心脏的异常放电点及存在的异常线路。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预防心律失常恶化的关键所在。重塑文章,保持原意的同时提升生动性和吸引力:
心跳紊乱,警惕脑中风风险心房颤动不可忽视
在心律不齐的世界里,心房颤动是一个需要特别警惕的并发症。虽然女性更容易出现心律不齐,但心房颤动的患者中男性居多。当心房颤动发作时,心房收缩功能减弱,容易让血液在心房内滞留,形成血栓。这些血栓随着血液流动,可能会在身体的某个部位造成动脉栓塞,尤其是脑部,中风的风险是常人的五倍,死亡率更是高达两倍。一旦被诊断出心房颤动,首要任务就是使用抗凝血剂以降低中风风险。
想象一下,当心跳超过两百下,除了心悸、胸闷等症状,还可能导致脑部缺氧,出现头晕甚至突然昏倒的情况。长期下来,心脏可能因为过度疲劳而扩大,甚至导致心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对于偶尔发作、24小时内能自行恢复的阵发性心房颤动,药物治疗是首选。如果口服药物无法有效控制,心脏电气烧灼术可能是一个治疗选择。对于慢性心房颤动,药物治疗仍是主要手段,心脏电气烧灼术的长期效果目前仍在研究中。
心脏电气烧灼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需要从鼠蹊部将导管深入心脏,对异常放电点进行电气烧灼治疗。由于3D定位技术的挑战,这是一项非常精密的手术,手术时间根据病情的复杂程度可能从几个小时到七八个小时不等。
那么,如何预防心律不齐呢?【延伸阅读:3招护身,远离心律不整】冬天是心律不整的高发季节,特别是清晨时段。避免暴露在冷空气中,以免引起血管急速收缩,诱发心房颤动。避免刺激交感神经兴奋的生活形态也很重要。例如,注意保持血压稳定,多注意保暖,避免饮浓茶、咖啡,以及抽烟、喝酒、熬夜等刺激心跳加快的行为。
精彩全文详见《商业周刊》,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心跳紊乱不可小觑,尤其是心房颤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时关注身体状况,遵循医生的建议,才能远离潜在的猝死危机。
※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如果您有更多关于健康的问题和疑虑,请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