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瑛谈秋季养生
秋燥来袭,如何应对?专家为你解读
随着秋意的渐浓,虽然天气冷暖适中,但秋燥的困扰也随之而来。空气干燥,容易使人上火,出现一系列不适。浙江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浙江中医学院教授徐志瑛指出,这些都是“秋燥”在作祟。
在中医理论中,自然环境与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被高度重视,气候的变化被归纳为“四时”与“六气”。其中,“燥”是秋季的主气。秋燥导致的不适,主要是因为天气燥热,温度偏高,相对湿度偏低,造成上呼吸道黏膜和皮肤表面的水分蒸发流失。面对这样的气候变化,我们需要了解并调整自己的身体状况,以适应大自然。
一、中年身心负担重
据徐志瑛主任医师多年的保健工作经验,人的生命周期如同一条抛物线,中年是顶峰,之后机体开始衰退。但衰退的速度取决于自己。注意自我保健可以延缓机体的衰退。
二、以水养生防秋燥
干燥的秋天,每天通过皮肤蒸发的水分约600毫升以上。补水是秋季养生的关键。一个成年人每天喝水的最低限度为1500毫升,而在秋天则应喝2000毫升来保证肺和呼吸道的润滑。除了直接饮水,还可以尝试喝绿茶或用胖大海、枸杞子等泡茶。餐桌上的汤类也是补充水分的好选择。牛奶、豆浆等也有补益气血、滋润皮肤毛发之效。
三、食疗助力抗秋燥
秋天易使人伤津液,可以采用一些生津养阴、润肺化痰的食疗方案。如北沙参、百合与鸭肉共煮,雪梨配合川贝粉、冰糖蒸煮,或是玄参、麦冬、生地的煎水代茶等。
四、食补有度,避免过犹不及
红枣和橘子是常见的食补食材,但过量食用也可能导致不适。红枣虽好,但温性食物吃多了会生内热,可能导致口腔溃疡。橘子的酸性物质对口腔黏膜也有损害。适量食用为宜。
五、保健品并非人人适宜
如铁皮枫斗加西洋参这样的保健品在民间广受欢迎,但并非人人适用。湿阻、阳虚的人就不宜食用。选择保健品前,最好向医生咨询,并根据自己的舌苔等身体状况进行判断。
六、专家的养生之道
徐志瑛主任医师虽已年过六旬,但依旧精力充沛。她心态乐观,并分享了自己的养生经验。她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每年进行两次滋补,如红参和膏滋方的使用。她注重补水,并沿用了母亲的做法,每天使用加三倍水的甘油护肤,效果良好。
面对秋燥,我们不仅要了解上述应对策略,还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选择养生方法。大自然的气候变化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但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适应这种变化,保持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