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代地名大全集(徽州地名考辨二题)
歙县浦口村,位于渐江与练江的交汇之处。谈及安徽的省名,背后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人们常说徽州占据了安徽的一半。浙江科学技术协会在1983年和1985年的考察中,确定了新安江是钱塘江的正源。源头在安徽省休宁县的冯村河发源地怀玉山脉主峰六股尖的东坡(《新安志》,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1986年排印本)。新安江的源头分为两大支流,南支为率水,北支为横江。这两支在屯溪汇合后,至歙县浦口一段被称为渐江。从歙县浦口以下至浙江桐庐以上,则称为新安江。江水继续东流,进入富阳市境后称为富春江,再往东,至萧山区的闻家堰,最终被称为钱塘江。浙江省因此江而得名。
谈及徽州的历史变迁,有一度它曾隶属浙江西道,那是唐代江南东道被拆分为浙江西道、浙江东道和福建道的时候(乾元元年(758年))。虽然徽州(时称歙州)一度隶属浙江布政使司,但最终改隶南直隶,与浙江脱离行政关系。到了清初,徽州隶属安徽省。甚至在咸丰五年(1855年),因战乱,徽州曾短暂由浙江巡抚兼辖。
徽州历史上错失的两次重要机遇,一是脱离浙江,改属南直隶,导致其后来隶属安徽省,由沿海转向内陆;二是六县地界的割裂,取消了徽州之名,中断了其文化脉络。悠悠新安江的水波中,蕴含着对过去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憧憬。在徽州方言中,“浙”字的发音独特,如屯溪话、休宁海阳话、绩溪话中读“ji”,歙县话、休宁西南北乡则读“ji”,祁门话、歙县大谷运则读“zhi”,还有其他多种读法(《康熙字典》)。
“浙”与“渐”在徽州有着更紧密的联系,尤其在歙县和休宁西南北乡,两者都读作“ji”。关于“徽”字的真正含义,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在地方志书中,如休宁县的“浙溪水”“渐江”“渐溪”,婺源县的“浙岭”,都为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明。至于为何将“歙”改为“徽”,“徽”字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并未有明确的说法。明弘治《徽州府志》记载的只是几种说法,如取自大徽村之名或“徽”字有美好之意。
自新中国成立后,有学者开始对这些说法提出质疑。方任飞在《江淮论坛》上发表文章认为,“徽州”之名的由来可能与方腊起义有关,宋徽宗更改州名可能含有政治目的。而《徽州社会科学》上发表的文章则提出了徽苎说和借徽说。所谓徽苎说,是说自三国以来徽州就进贡白苎,许多官员及属员穿着由徽苎做成的衣服,因此得名徽苎。借徽说则是指宋徽宗曾被封为遂宁郡王,离湖南的徽州很近,因此可能借用了彼徽州的名。而最近的一篇文章则提出,新安郡王李徽曾在此地封王,徽州地名可能源于他所建的“徽城”。
无论哪种说法,都反映了人们对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和珍视。徽州地名的“徽”字源头
徽州地名的“徽”字,一直是历史与文化中的一个焦点。近日,关于其起源存在多种观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有人提出新安郡王李徽与地名有关,有人认为“徽城”之名与李徽有关。这些观点都有其局限性,真正的答案或许隐藏在“徽”字的字源之中。
在汉字六书体系下,“徽”字是由多个象形元素组合而成。其左边为双人旁,象征着运动;中间部分则是丝或麻的象形,表示纠结的绳索;右边则是手举战戈的形状,展现了一种勇往直前的战士形象。这种组合不仅仅是字的构造,更是对一种精神的象征。
对于“徽”字的解释,我国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给出了初步的解释:“幅也。一曰三纠绳也。”其中,“幅”指的是绑腿,“三纠绳”则是三股纠结的绳索。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进一步解释,将“徽”字与绑腿联系起来,解释为一种自束、善美的象征。
绑腿作为一种古老的装备,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被广泛使用。采大豆的人,大腿上有红色护膝,小腿上有绑腿,这是《诗小雅采菽》中的描述。这种装备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腿部,更是一种勇武精神的体现。“徽”字所展现的战士形象,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描绘,更是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
随着时间的流转,“徽”字的含义逐渐从捆绑、约束之意,转变为美、善的含义。这种转变在唐宋以后尤为明显,以“徽”为名的人名、州名、县名、自然实体名等层出不穷,都是取其美好、美善之意。“徽”字作为徽章、徽号、徽记等词语的来源,也与这种美好的象征意义息息相关。
对于徽州地名的“徽”,我们应该理解为其美好、美善的象征。这种理解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一种文化的传承。这种美好的内涵,不仅仅体现在地名上,更体现在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心中。
徽州之“徽”,是一种美好、美善的象征,是历史与文化的结晶。对于我们来说,更应该珍惜这份独特的文化瑰宝,传承并发扬其美好的内涵。
文章来源:《中国民政》2021年第9期
作者:王建富
选稿:何铂羽
编辑:刘优华
校对:徐亭
责任编辑:张纯瑜
(为江西地名研究群与徽州地名志联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