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不再来!别忽视潜藏过敏因素
有些人可能在成长过程中从未出现过敏现象,成年后却突然遭遇了过敏的困扰。这种情况常常让人困惑,为何在小时候没有过敏,长大后却反而过敏了呢?
对此,国泰医院过敏免疫科主治医师曹正婷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奥秘。过敏,是身体的免疫系统对外来异物(过敏原)产生的一种过度反应状态。在台湾,最为常见的过敏症状包括气喘、异位性皮肤炎、过敏性鼻炎及荨麻疹等。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过敏症状都在幼儿或青少年阶段显现。例如,气喘及异位性皮肤炎多数在青少年时期发病,约有75%的患者到了成年后症状会自行好转。过敏性鼻炎及荨麻疹的情况则有所不同,有些患者在童年时就有这些困扰,但也有许多患者在成年后才出现相关症状。
过敏性疾病受遗传与环境因素双重影响。研究表明,当父母一方有过敏体质时,遗传给下一代的机率约为30%;若父母双方都有过敏体质,遗传几率更是高达80%。台湾的特殊气候,尤其是北部地区早晚温差大,对于有过敏性体质的人来说,容易受到温度、湿度变化以及环境中尘螨、灰尘等过敏原的刺激而引发过敏反应。
有些成年人的过敏性鼻炎,可能在幼儿期并未发作,而是在成年后于居住或工作的环境中接触了某些过敏原,从而触发了体内的过敏机制。就像一些到美国留学的学生,在百花盛开的季节会出现花粉过敏症,不停地流鼻涕。
引发过敏性鼻炎的常见过敏原有尘螨、灰尘、动物皮毛、蟑螂分泌物、霉菌、花粉等。这些过敏原可能引发过敏体质者的免疫反应,导致鼻部组织发炎。若再遇到温差、湿度变化、吸入烟雾、剧烈情绪波动或运动出汗等诱发因子,鼻塞、鼻痒、流鼻水等症状就会显现。
荨麻疹也是常见的皮肤过敏症状之一。荨麻疹因其来去如风的特点被称为“风疹”。发作时,皮肤快速出现红疹、红斑或伴有浮起的肿块,有时连嘴唇、眼皮都会跟着水肿。如果水肿部位发生在咽喉黏膜,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甚至有立即的致命危险。
引发荨麻疹的原因有很多,根据美国的相关统计数据,最常见的前五名过敏原包括环境中的尘螨和霉菌等,食物过敏排名第六,药物过敏排名第八。对于食物过敏原,常见的包括虾、蟹、花生、牛奶等。多数患者在食用这些食物或含有这些颗粒的食品或调味料后,会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出现明显的症状。对于荨麻疹患者,除使用抗过敏药物外,必要时还需服用类固醇以降低过敏和发炎症状。
对于成年人突然出现的过敏现象,不必过于惊慌。重要的是要认清自己的过敏原,避免接触,同时及时就医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只要正确按照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和类固醇,过敏反应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过敏风险无处不在:退烧针、保健食品与过敏性鼻炎的隐患
除了常见的环境和食物过敏原,季节、温度、湿度的变化,以及生活中的紧张、压力等,都可能引发荨麻疹的发作。曹正婷专家指出,我们常用的退烧针也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在追求快速退烧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忽视这一风险。发烧时的过敏可能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这是一种严重的过敏反应,患者的血压会急剧下降,必须在五分钟内接受急救药物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轻微的发烧症状,我们可以选择物理退烧法,如多休息、温水浴、减少厚重衣物的穿盖等。若症状严重到需要药物改善,也应优先选择口服药物,避免不必要的打针。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过敏免疫科门诊中出现了因长期服用保健食品而诱发慢性皮肤过敏的案例。有些人的过敏可能是对保健食品的主成分过敏,也有些人是由于对保健食品中的赋形剂或调味剂过敏。盲目服用成分不明的保健食品,对过敏体质的人来说,无疑是增加了发病的风险。
过敏性鼻炎的患者也面临着许多困扰。鼻黏膜过度充血导致的长期鼻塞、头部不适或头痛,以及晚上的鼻塞问题,都可能影响睡眠质量。这些症状在合并感染或气喘的情况下,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过敏性鼻炎虽然经常反复发作,但在没有合并感染或气喘的情况下,其症状如鼻子痒、鼻塞等并不会危及生命,但却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要摆脱过敏性鼻炎的困扰,我们需要尽量避开可能的过敏原。在发作时,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口服或鼻喷剂药物来改善症状。如果过敏症状持续数天没有改善,而且伴有鼻水变成黄绿色脓稠状、呼吸困难、胸闷、喘鸣等气喘症状时,应立即就医进行鉴别诊断。
生活中的过敏因素无处不在,从退烧针到保健食品,再到过敏性鼻炎,我们都应该提高警惕。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说,更是应该谨慎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避免盲目自行服用药物或保健食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远离过敏的困扰。
我们需要关注身边的过敏因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在遇到过敏问题时,应及时就医,听从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处理导致情况恶化。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过敏不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