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闹晕眩?吴明珠:喝「抗眩补气茶」舒缓

健康知识 2025-04-21 10:04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晕眩症的中医视角:成因与舒缓之道

时常感到头晕目眩,特别是在寒冷的天气和年终工作压力增大的时刻,症状更为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晕眩症在困扰着你。中医师吴明珠表示,晕眩症的成因复杂多样,而找出成因、对症下药是缓解晕眩的关键。适度的穴位按摩和调理茶饮也是舒缓不适的有效方式。

吴医师指出,在中医看来,晕眩症的成因与风、火、痰、虚、瘀等因素有关。当人体因劳累过度,睡眠不足时,容易引发肝气郁结,导致晕眩和偏头痛等症状。这类患者可以从平肝熄风、适度调解压力开始治疗。

面对天冷时的晕眩困扰,吴医师推荐了一款“抗眩补气茶饮”。这款茶饮适用于那些饱受头晕、目眩症状困扰的人,可以作为日常保养和调理的参考。该茶饮的材料包括黄耆、茯苓、天麻、半夏、白术等,制作步骤简单。将药材冲洗后放入锅中,加入清水,煮沸后转小火煎煮约15-30分钟,即可代茶频饮。

在中医理论中,晕眩症的成因还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对于“火”的成因,当人体面临压力和情绪剧烈变化时,容易导致肝气不畅,短时间内若未见改善,便会转化为火气,干扰头部,引起晕眩。这类患者往往还会伴随耳鸣、小便赤黄、烦躁易怒、舌苔黄腻等症状,因此清肝泻火、清利湿热是调养的重点。

至于“痰”的成因,中医所说的“痰”是指体内无法有效代谢的水分。不良饮食习惯如嗜食肥甘、生冷寒凉食物会导致脾虚生痰,进而引发眩晕。这类患者除了头晕目眩外,还可能出现胸闷恶心、容易疲劳、舌苔白厚湿润等症状,因此调整饮食习惯,并搭配具有清痰、利湿、降火作用的药材调理尤为关键。

对于“虚”的成因,贫血或年长体弱者受到肾精不足影响,气血循环不佳,容易导致头晕、目眩等症状。天气转凉时,人体血液循环、代谢速率变慢,这些症状更容易诱发。调理这类患者时,补肾填精、补气养血是关键,可以适当使用当归、川芎等温补活血药材。

对于“瘀”的成因,晕眩可能与外力撞击、瘀血阻滞经脉有关。这类患者的治疗应以活血、祛淤、通窍为主,可以使用红花、桃仁等药材。

改善晕眩症状的关键在于找出成因并对症下药。搭配适度的穴位按摩和吴医师推荐的“抗眩补气茶饮”,将有助于缓解晕眩不适。当人们面临晕眩症的突然发作时,那种天旋地转、头晕目眩的感觉无疑让人十分难受。除了寻求医疗救助外,还有一些中医穴位按摩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这种急性发作的晕眩不适。吴明珠中医师为我们推荐了四个位于头颈部的穴位,这四个穴位分别是百会穴、完骨穴、风池穴以及天柱穴。

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顶正中央凹陷处。按摩这个穴位可以提升阳气、促进头部血液循环,有助于提神醒脑、补气安神。当晕眩症状出现时,轻柔地按摩百会穴,可以帮助舒缓不适。

接下来是完骨穴,位于头部耳后乳突后下方的凹陷处。适度刺激完骨穴,能够通络宁神、祛风清热。这个穴位对于缓解晕眩症状同样具有很好的效果。

再来到风池穴,这个穴位位于头部后方发际线与颈部的交界处,也就是左右两耳往内两寸凹陷处。按摩风池穴可以祛风、疏达肝胆经、减轻头项压力。在晕眩症状发作时,找到这个穴位进行按摩,可以帮助舒缓不适。

最后是天柱穴,位于颈部发际线、左右两条肌肉的外缘凹陷处。按摩这个穴位有清热祛风、明目利窍之效,而且能够舒缓紧绷的肌肉。

吴明珠中医师提醒我们,虽然这些穴位按摩有助于缓解晕眩症状,但晕眩也可能是脑中风等脑部疾病的前兆。如果频频出现头晕目眩、天旋地转、走路不稳等疑似晕眩症状时,应该及早就医,以排除脑中风与其他脑部病变的风险。

除了这些中医穴位按摩的方法外,还有一些中草药调理的方法可以帮助缓解晕眩症状。例如,吴明珠中医师推荐了一种名为“抗眩补气茶”的调理方案,该方案以化痰息风、化痰利湿、健脾益气为主要作用,对于缓解晕眩症状具有很好的效果。

无论是通过中医穴位按摩还是中草药调理,都应该在充分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的前提下进行。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不适,建议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晕眩症的相关知识,为大家的健康保驾护航。

上一篇:为什么我睡不着-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